2022年,关于“三农”工作的一个“硬任务",牢牢守住国家粮食供给安全,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
毋庸置疑,粮食生产的第一首要问题,就是土地。
目前,很多区域种植粮食的基础条件还是不理想,从地图上看一下中国的土地,平整、绿色的平原不太多,山地、沙漠、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将近70%。
高质量的农田,少之可少,并且在土地承包制的当下,许多土地是农户各自种植,说不定这块地上是种了树,还是其他经济作物,因此,这个是不一致,五花八门。
尤其,过去一段时间,很多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的诱惑下,基本农田种出了“楼盘”,荒山、荒沟变成了基本农田,这种现象屡禁不止。把好地都占了,用劣地、坡地、生地来滥竽充数,最终账面上平衡了,但耕地质量却大大亏空了。
另外,近几年,耕地抛荒,还有种地收入低,正在侵蚀中国粮食自给自足的能力。
2021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18亿亩耕地,是不可逾越的“耕地红线”。
然而,这个“实至名归”的耕地面积,能否守住?
可能,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大众,都在心里打了好几个问号。
但是,很多专家也称,中国耕地面积有限,口粮和饲料粮有一项必须依赖进口。
“耕地红线”是目前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设定的最低限值。并且,“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已被写入“十四五”(2021至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在“十四五”规划中,中国首次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安全保障类约束性指标之一,也首次明确要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
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中国人的饭碗应“主要装中国粮”,提出无论在粮食的主产区、主销区,还是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强调“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
2021年11月27日,林业和草原局(林草局)发布的“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披露:虽然中央要求保护耕地,但违规破坏和占用耕地的情况仍“十分突出”,一些永久基本农田被占用于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然而,在2021年8月25日,官方公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三调”)的主要数据则显示,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高于设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
那么,“实至名归”的耕地面积到底有多少?
回顾以往的国土调查,耕地面积,或多或少,能知道个大概。
2003年底,耕地面积有三种数据,原农业部统计“第二轮承包耕地面积是14.25亿亩”,原国土部资源部称“截止2003年底,共有耕地18.51亿亩”,而税务总局提供的数字则为“2003年全国农业税计税面积12.6亿亩”。
2007年7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简称“二调”)开始,标准时点为2009年12月31日,历时三年完成。
2012年12月12日,原国土资源部通报:2011年,中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
所谓耕地保有量就是指耕地总量,算法是把上一年的耕地数量扣除年内被各项建设占用的数量,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占用和生态退耕的数量,加上年内土地开发、复垦和土地整理增加的耕地数量。
2013年12月30日,官方公布了“二调”结果: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13538.5万公顷(约合20.3亿亩)。
“二调”比“一调”逐年变更到2009年的耕地数据多出1358.7万公顷(约合2亿亩)。中国是否真有20.3亿亩耕地呢?
至于为何统计数据多出2亿亩,时任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给出的原因是:调查标准、技术改进和农业税费政策调整。“二调”首次采用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覆盖全国遥感影像的调查底图,以及政府统一组织、地方实地调查、国家掌控质量的组织模式。
为什么农业税会影响土地面积呢?过去,各级地方政府都倾向于少报、瞒报耕地面积,这样农民纳的税可被扣留在各级政府;免征农业税后,继续隐瞒耕地面积失去意义,于是各级地方政府上报了过去瞒报的耕地面积,以求中央给予更多的补贴。
但是,即使没有了农业税,农业农村部和自然资源部的最新数据仍然相差1亿亩。2020年5月,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耕地面积是20.23亿亩,耕地质量的平均等级是4.76等,发现高质量农田仅为三分之一,而中低质量是三分之二。
2021年8月,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通过1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统计出的“三调”结果出炉,称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
从“二调”到“三调”耕地面积,过去十几年,还是减少了1亿多亩,至于真正有多少“实至名归”能种粮的土地,只能拭目以待,用时间来证明一切。
总之,2022年,农村还是要进行全域土地整治,一些地方会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抓粮食生产,守住粮袋子,很关键。
文/李国民/c-策划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