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王军 供图)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王军 通讯员/蔡梅萍 尹照
春耕生产在即,不少种粮大户又开始了新的谋划。
2月25日,在醴陵市枫林镇金桥社区,种粮大户黄辉拿着新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在田间看了又看,然后露出满意的笑容。
新增400亩,累计流转3264亩,黄辉的种粮“版图”持续扩大。“这多亏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才有底气放开手脚。”黄辉的笑容里满是憧憬。
种粮大户欢喜的背后,是株洲牢牢扛起耕地保护责任,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据市农业农村局统计,近3年我市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56.05万亩,仅去冬今春就完成建设任务20.97万亩,为粮食增产稳产提供了坚强保障。
耕地质量提升:从“天说了算”变“地争口气”
尽管这些年黄辉流转农田种植水稻的面积在扩大,可他宁愿舍近求远。因为家门口这400亩耕地,排灌设施年久失修,沟渠淤塞严重,早就被积水泡成了荒地。
而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据农业部门统计,由于近年来种粮效益比较低,“洗脚上岸”的农户更多了。大户在土地流转时更多倾向集中连片、基础设施完备的区域,导致一批“蓑衣田”“斗笠丘”被遗忘,逐渐变成低产田。
防止耕地“非粮化”,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变得刻不容缓。
从2019年开始,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归并到农业农村部门。为破解“靠天吃饭”,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那些田间道路不通、沟渠不畅,以及得不到及时灌溉、排涝的低产田,制定“手术时间表”,真正做到“旱能浇、涝能排”。
金桥社区400亩耕地,很快被醴陵市农业农村局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畴。去年秋收以后,该市整合项目资金,积极开展土地平整、沟渠硬化,修建机耕道,将原本分散的斗笠田变成大丘田,并新增了排灌设施。“随着耕地质量的提升,粮食产量有望增加20%左右。”醴陵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与农垦股股长张勉说。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市坚持精心“选种”,选取相对集中连片、规模以上的项目区,建立了项目库,做到建一片、成一片,开发一片、收获一片。同时,悉心“护苗”,选取项目村责任心强的“五老”等参与项目质量监管,邀请“两代表一委员”现场“挑刺”,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关。农田建设好后,还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签订管护协议,努力延长项目使用寿命。
据统计,仅去年我市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0.97万亩,总投资达到3.34亿元,耕地等级逐步提升,实现了粮食生产从“天说了算”变“地争口气”的转变。
资金投入多元:从“政府主导”变“共同事业”
这几天阳光正好,攸县皇图岭镇鹏江村的田间地头迎来了久违的繁忙——挖掘机的轰隆声时缓时急,新修的高标准农田不断向远处延伸,硬化后的沟渠内流水潺潺。
鹏江村是湘赣边区村,由于地处偏远加上水资源匮乏,当地老百姓耕作不便,导致大部分耕地撂荒,无人耕种。
去年年初,攸县将鹏江村纳入皇图岭镇万亩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启动44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一批山塘、渠道、拦河坝等进行集中改造,让农田重振雄风。
“我们几十年都没有耕过这样好的田了。”望着项目区内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的农田,当地村民陈红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农田高标准,意味着高投入,资金从何而来?
“我们在充分利用上级项目资金的基础上,还充分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让资金筹措模式从‘政府主导’变成‘共同事业’。”攸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彭德介绍,去年攸县出台《攸县水稻种植区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统筹整合稻谷补贴资金1900多万元,撬动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投入700多万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而在醴陵市,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还与平台公司、金融机构等开展合作,吸收金融和社会资本等领域投资支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我们与渌江集团开展合作,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园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张勉向记者透露。
“我们还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按照群众自愿、承包关系不变、土地性质不变的原则,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张芳介绍,资金的多元投入,让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了资金难题,也实现了多方共赢。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让老百姓尝到种粮的甜头,也让株洲在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路上走出了自信的步伐,写下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稳产”这篇文章鲜活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