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的杨凌,樱花烂漫,色彩斑斓。在杨凌的“三农”影像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懂农业、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他们被亲切地称为农田里的“金管家”。
4月5日,记者在陕西杨凌的田间地头看到,大学生田间劳作,将知识化作生产力,返乡青年励志带农增收,争做“三农”新生代。这些“三农”人才化身农业经理人,正在为杨凌的现代农业描绘着一幅新的“生机图”。
懂农业、善经营、会管理,“三农”焕发新活力
拿着剪刀,穿梭在稠密的火龙果苗之间,栗凡凡发现,他以前笨拙的手,如今变得灵巧起来。
作为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栗凡凡是个做事极其认真的人。他认为,选定了发展农业,就要沉下心来,学懂悟通农业的各个环节,做一名新时代下的“新农人”。
栗凡凡正在火龙果棚里进行抹芽工作
读书期间,栗凡凡就对设施农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学习生物科学专业的同时,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2013年,栗凡凡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广西从事过农药研发生产工作,在西安从过事化肥研发销售工作,这些工作为栗凡凡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
“要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栗凡凡告诉记者,在今年三月份,一场降温让陕西旬邑的扶贫产业园面临冻害,赶赴旬邑后他发现,农户每天早晨七点多揭棉被,晚上七点多再盖棉被,这样一来大棚作物很容易受冻害。“冬季较冷,早晨揭棉被要根据天气状况,一般在九点后,下午最好在四点前盖棉被。”栗凡凡为农户指导后,合理的管理帮助农户挽回了损失。对栗凡凡来说,只要农户有需要,他都会亲往进行指导。
作为90后的农业“新生代”,栗凡凡对从事农业生产有着自己的认识,他说,从事农业这几年来,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农业要做到小而精,要做好特色农业生产。”
经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来他这里参观学习,栗凡凡都是亲自为他们进行讲解。既要介绍杨凌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也会与考察人员进行交流,分享自己从事农业的切身感受。如今,栗凡凡已经为全国17个生产基地进行过技术服务指导。
栗凡凡说,“农业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细心、精心的耕作。”如今的栗凡凡,已然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农业职业经理人。
从“农业小白”到职业经理人
在杨凌,不仅有着一批像栗凡凡这样从高校毕业的新型农业人才,也有着一大批像张圆一样,返乡创业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他们凭借自身的优势和资源,激荡在现代农业的浪潮中,为三农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
张圆正在为樱桃树进行疏花
今年,刚满27岁的张圆是土生土长的杨凌人,以前在外地打工,哪里能赚钱就往哪里跑。2019年,在父亲张红利的感召下,张圆放弃了外地的打工生涯,毅然返乡和父亲共同经营起杨凌旺丰园果蔬专业合作社。
父亲就是导师,三年多的耳濡目染,让张圆从一名“农业小白”蜕变成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在作务与学习的成长路上,张圆不仅感到了充实,也越发表现出了对三农事业的浓厚兴趣。
张圆回忆,刚开始自己对农业一窍不通,只是帮助父亲从事一些简单的销售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线下销售模式容易受一些不可抗因素影响,不仅耽误销售量,还经常错过最佳销售时机。头脑灵活的张圆开始琢磨着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
为了打通合作社的销售渠道,张圆注册了网络直播平台,在做好线下销售的同时,他挤出更多时间学习线上销售技能。他认为,做销售工作,就要转变思维,顺应时势,这样才能让优质的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夏季水果多,也是最忙的时候。”张圆说,每到收获旺季,不仅要销售合作社的农产品,也要帮助周边农户进行销售,这就非常考验个人能力。每到夏季,自己就发动身边所有朋友,通过抖音直播、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平台进行销售。线下销售杨凌本地的农产品,都会亲自开车为客户送货上门。销售到上海、重庆、广东的农产品,就精心进行包装,通过快递发货。
在张圆的带动下,旺丰园的农产品经常供不应求。在他的帮助下,仅去年,帮助周边农户销售猕猴桃就超过4万斤,销售吊蔓西瓜超过1万斤……
为了学习新的管理技术、管理模式,更好打通合作社的销售渠道,帮助更多的农户,张圆除了参加线下培训班,还报了线上培训课,白天在合作社工作,晚上上网课充实自己,这已经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
对张圆来说,目前所学已无法满足他的需求。“只有学到更多的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才能帮助更多农户解决实际难题。”
“将旺丰园打造成‘农旅’融合的特色农业产业园。”这是张圆的梦想,他希望,自己能有新的作为。
杨凌,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农科城,不仅有着最前沿的农业科学技术;也有着一大批新型农业人才,他们怀揣“农业梦”,耕作在135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描绘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