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形成了“规划—利用—修复—保护”的耕地保护管控模式,在全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中连续8年被评为优秀。
白云区龙归街夏良村水稻田园景观鸟瞰图
在城乡融合区域“用地”与“还田”两手抓
作为高速发展的城乡融合区域,中心城区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不断扩张,对白云区的耕地保护工作形成了不小的压力。
对此,白云区“用地”与“还田”两手抓,近年来该区以建设高标准农田、垦造水田、永久基本农田核实补足、临时用地复垦、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等一系列措施为抓手,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辖区耕地面积不减少、耕作条件不降低,同时保障了重大项目用地,促进了耕作土重复利用,修复了临时占用土地原状,调动了村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在耕地保护、土地执法监察、留用地兑现、“三旧”改造、节约集约用地等系列工作中,白云区逐步构建了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以规划为引领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白云区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坚持底线思维,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构建“耕地护城、水网融城、森林进城”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该区有序推进34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近8.96万亩高标准农田;主动谋划垦造水田,预计不少于930亩;从严管控耕作层,计划剥离再利用耕作层面积1230亩;落实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及安置区等重点项目约3450亩永久基本农田整改和补划;积极指导用地单位完成525亩临时用地复垦。
2021年,珠三角城际轨道项目在白云区钟落潭镇竹二村一宗占地面积42亩的临时用地到期后,白云区积极组织人员栽种秧苗,经过100多天精心培育,临时占用的荒地变身丰收的稻田。复垦后土地质量更胜以往,产出了2万多公斤粮食,产值超过13万元。
强化组织保障,压实耕地保护属地责任
白云区建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执法专项行动等专项领导小组,健全规划和自然资源工作例会机制,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耕保共同责任机制。
为压实耕地保护属地责任,白云区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将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有量任务以签订目标责任书的方式分解至镇街,将耕地保护责任履行情况纳入镇街年度绩效考核。同时,该区坚持正向激励,完善村级耕地保护考核与补偿机制,积极做好永久基本农田补贴发放工作,充分调动镇街、村社、农户保护耕地积极性。
位于白云区江高镇两下村、大石岗村的多片鱼塘,受制于交通、水利条件和水源质量等因素,养殖经济效益低,而且环境堪忧。镇、村两级将鱼塘复垦为耕地的意愿强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白云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分局多次实地调研,与镇、村两级商议确定了退养复耕的鱼塘范围,积极向上申请垦造水田立项,最终通过政府投资3567万元,对两个村共403亩鱼塘实施耕作土回填、土壤治理和水利设施改造,引入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水稻种植,在补充优质耕地的同时,促进了村民就近就业和增产增收。
此外,该区综合运用卫片执法检查、闲置土地预警机制等手段,进一步加强全覆盖动态巡查,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对违法占地尤其是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零容忍”,发现一宗、控停一宗、督办一宗、查处整治一宗。
设计打造农村文旅项目,在耕地保护中推动乡村振兴
白云区以耕地保护为出发点,以垦造水田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为抓手,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村社自筹”的耕地保护及开发利用新模式,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打卡点”。
该区石门街鸦岗村经济联合社统筹村内逾200亩耕地种植水稻,打造“鸦岗农耕文化体验谷”。春耕时节,周边学校的孩子们走进田野,插下秧苗,体验农耕乐趣。金秋十月,丰收的稻田成为城里人体验田园风光的“打卡点”。而白云区供销社以白云区龙归街夏良村为试点,在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的基础上,打造了占地面积超过170亩的水稻田园景观,在赚取旅游收益的同时惠及夏良村200多位农户。
此外,白云区着力做好空港文旅小镇“一龙头”示范项目规划用地服务,规划保障农业产业集聚“两园区”落地,提前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三基地”项目,积极谋划特色都市农业“四示范带”发展布局,探索多元化经营,在守住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