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农业要闻

全国早稻栽插超九成 春季农业生产“压茬”推进

2022年04月29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从南到北,春耕大忙。在江淮,农业社会化服务遍布田畴。“俺是乡亲们的‘田保姆’,这个春耕,植保订单多了不少。”安徽省怀远县龙亢农场麦田里,农机手薛勇忙着给乡亲们进行麦苗“一喷三防”作业。在东北,保护性耕作模式推广让黑土地焕发生机。“用秸秆给土壤盖‘被子’,地更有劲儿了。”吉林省农安县三岗镇亚宾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常亚宾说,用了这项技术,每公顷土地少施化肥200公斤左右,粮食增产500多公斤。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各地克服冬小麦晚播、农资价格上涨、国内疫情散发、国际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等因素相互叠加的不利影响,春季农业生产“压茬”推进。目前,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87.9%,长势与常年基本持平。今年春播粮食意向种植面积9.4亿亩,比上年有所增加。截至4月26日,全国春播粮食已完成意向面积的28.8%,同比快1.4个百分点。早稻栽插超九成、春小麦播种超七成、薯类超五成、春玉米近三成、大豆超一成,进度均略快于上年,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自主可控,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春耕一线,从试验室到广袤农田,育种、繁育、推广等不断推进。今年全国春夏播作物种子供应总体充足,大豆油料种子能够满足扩种需求,2022年全国常规稻和杂交水稻、玉米、棉花种子和马铃薯种薯供应量都明显超过需求量,大豆商品种子供应总量比上年增长13%。

  ——科技攻关育良种,夺取丰收有支撑。

  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的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南繁育种基地,“青纱帐”绿浪翻滚。戴上草帽,拿好记录本,全国著名育种专家程相文扎进玉米地,“这几天,我们正开展材料收获、田间鉴定,争取选育出更多高产优质、抗病力强、适合籽粒机收的玉米新品种。”

  依靠科技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我国种业已进入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新阶段。目前,国家级育制种基地达到216个,覆盖了粮棉油糖果菜茶等重要农作物。近10年,全国审定、登记农作物品种3.9万个,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连续5年居世界第一。

  今年开始,我国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强化精准鉴定评价,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多方联动促推广,端稳饭碗有保障。

  麦苗正抽穗扬花,河北省邱县东倪宋村村民布立勇忙着田间管护,“咱种的是‘藁优2018’,高产、抗病、节水,小麦后劲足。”“县里推动优质小麦品种落地,24万亩小麦实现优良品种种植占比达98%以上。”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邵付俊介绍。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大豆全部为自主品种,玉米自主品种占90%以上。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100%自给,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

  ——良种良法提产能,增粮增效又增收。

  “种地选好种,一垄顶两垄。”山东省夏津县东李镇陈庄村种植大户陈福诚感慨,“去年小麦晚播半个多月,我选用抗病性强的‘山农24’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一防治,小麦长势赶上趟了。”

  夏津县推进良种、良法、良田、良机有机搭配。目前,县里的种子包衣、配方施肥、土壤深翻以及宽幅播种等关键增产技术应用率达到100%。

  良种配良法,增粮又增效。农业农村部推广一批高产优质高抗节水小麦品种,充分挖掘品种增产潜力,提升种粮收益。在西北、黄淮海、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16省份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专项培训,依据选好的区域、主体和模式,指导做好定品种、定农机、定农药工作。

  种业是现代农业的“芯片”,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护住耕地,提升耕地质量

  春耕一线,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行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今年全国将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

  ——“长牙齿”硬措施落实落细,耕地保护网越织越密。

  四川省旺苍县龙凤镇龙凤村水稻育秧基地,绿油油的秧苗健壮挺拔。“春耕大忙时节,巡田更要抓得紧。”一大早,村级田长何志就绕着田头巡查一圈。

  “村里每块田地的位置清清楚楚,有没有违规,一对比就知道。”何志打开手机,点开“耕地我来保”应用软件,随时调取村内耕地的区域图,通过比对、检查信息,是否存在耕地被占用等问题,一目了然。

  今年以来,各地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农业农村部明确,确保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6亿亩,力争有增加。

  ——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基础越夯越牢。

  在“豫北粮仓”河南省滑县,白马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田成垄、麦成方。“水肥跟得上,弱苗变壮苗。”白道口镇种粮大户刘飞超说,去年秋天雨水大、麦播晚,项目区沟渠畅通、道路相连,加上一键灌溉、无人机植保等新技术护航,现在,小麦长势超过去年同期了。

  农田提标准,稳产有保障。2019年以来,中央财政坚持把农田建设作为重点支持领域,投入逐年增长。一些地方探索发行政府债券、新增耕地指标交易等农田建设融资新路径,加大农田建设投入,提高建设质量。

  ——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快进田,耕地质量持续提升。

  黑龙江北大荒集团浓江农场的60万亩水稻田里,一台台水田平地机在田间忙碌,作业后是一片片耙好待插、平整如镜的田地。“靠着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产粮和效益双提升!”种植户温学全说。

  耕地质量事关粮食产能。我国加大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实施力度,去年安排7800万亩,今年安排8000万亩。为把黑土地养好用好,“十四五”期间将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黑土耕地质量明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护住了耕地、提升了耕地质量,我们的饭碗就端得稳、端得牢、端得好。

  供给优质,绿色发展成为主基调

  春耕一线,各地加快推进农业的绿色发展,田野充满着高质量发展新气息。今年一季度,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5%以上,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数量累计达到6.2万个。

  ——促进资源集约节约使用,推动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

  河北省永清县后奕镇石各庄村,田间铺设的主管带汩汩送水,麦苗舒茎展叶。“用上浅埋滴灌,浇地变浇苗。”这几天,喜庆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铁钧忙着给1700亩小麦浇上灌浆水,“与大水漫灌相比,浇一次地亩均节水20立方米。”

  “春浇一水,亩产千斤。作为水资源匮乏地区,必须从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入手。”永清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岳云波说,这几年,全县利用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方式,大面积推广实施高效节水灌溉。

  投入减少,效益倍增。近年来,各地广泛采用侧深施肥、水肥一体化、物理生物防控等技术,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目前,我国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超过40%,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6%。

  ——推行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田间地头长出蓊蓊绿意。

  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南宅村,连片苕子翻涌出紫色花海。“水稻插秧前把苕子翻到地里,能增加有机质含量。”烈平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烈平连年开展绿肥还田,“田里生态越来越好,经常能看见野兔,野鸽、八哥都飞来了。”

  春耕期间,各地推广应用田园生态系统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加工及绿色收储运等生态农业技术,控制面源污染。今年农业农村部还将在重点用膜地区启动实施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聚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从源头减量、使用管理和末端回收全过程一体推进。

  ——创新优化种植结构,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

  前段时间,贵州省普安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谯树黔每天奔赴各乡镇,为茶农现场示范讲解大豆套种技术,“黄豆可以固氮,促进茶叶生长。利用作物间的营养互补,降低了茶园管护成本,还有效利用空间,一地多收。”

  今年春耕,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农业农村部继续实施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选取300多个重点县,集成推广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鲜明底色。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表示,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