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乡村新闻

立足山海优势 抓好城乡联动 ——广西钦州以美乡村为抓手促乡村振兴

2022年05月03日 来源:中国农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广西钦州市全力以赴实施“建大港、壮产业、造滨城、美乡村”四轮驱动战略,通过充分发挥钦州依山傍水、通江达海的优势,强化向海发展的城乡联动效应,以美乡村为抓手,深入推动乡村振兴。

壮大特色产业,夯实美乡村基础

近年来,钦州市加快三产融合,抢抓RCEP的历史性机遇,把壮大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实施“美乡村”的重要基础抓紧抓实。

一是发展壮大延长特色产业链并实现“三链”模式。着力实施大蚝、荔枝、黑猪、奶水牛、茶、紫米、菠萝蜜、陈皮、神蜉酒、奶水牛等特色产业工程。全面推行“三链”模式,推进大耗、茶叶、荔枝、海红米等农产品加工。加快建设渔港经济区、三娘湾海洋牧场、大蚝人工育苗繁育基地,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田园综合体。

二是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设施。集中建设育苗工厂化设施,鼓励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生态养殖等新型养殖设施。推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设施装备技术研发应用。

三是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秉持“农业+”的理念,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突出发展观光采摘、茶叶制作等观光休闲农业和会展农业,精心打造水果主题创意(共享)农场等定制农业,推动现代智慧渔业、现代花卉农业成为广西的重点生产、经营和集散地,促进三产深入融合发展,打造三产融合试验区。2021年,浦北县深入挖掘茶文化,加强“旅游+茶+文化”有机融合,石祖禅茶生态园游客量15.2万人次,营业收入786万。灵山县依托烟墩镇大鼓文化,发挥原生态茶叶的优势,重点打造茶旅一体化石瓯山茶厂休闲观光基地,以干茶年产量在400吨以上的石瓯山茶叶基地作为示范引领,带动周边群众种植茶叶,助力农户增收致富。

四是扩大品牌矩阵。发挥农产品高值化综合利用研究中心作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充分挖掘农业资源潜力,按照“特色、绿色、富硒”理念,积极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品牌农副产品精包装,让钦品“香”飘万里。五是加快农村电商发展,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动电子商务进乡村。重点构建冷链产业基地、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村民网红经济,加强与京东冷链、拼多多、淘宝盒马生鲜、跨境电商、本地电商合作,通过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帮助村民销售本地特产。

同时,要紧紧抓住RCEP历史性新机遇,大力发展跨境农产品电商,发挥自贸区钦州港片区优势,积极拓展与东盟、日、韩、澳等农产品交易范围,带动钦州特产走出国门。六是加强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

微信图片_20220502222327.jpg

丰富乡村文化,健全美乡村指标

农村宜居宜业是“美乡村”建设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钦州市结合滨海岭南文化分类提升品质,秉持留住乡愁的理念,加快提升农村建设的品质。

一是分类推进民房规划改造。强化规划引领,注重保护田园风光,实施“拯救老屋行动”,保留原始风貌,保持乡土味道编制建设规划,保护特色民族村寨。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房好看、地干净、殡生态、路成绿、景优美”的要求,抓好规范农民建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殡葬改革、通道绿化和通道周边美化,建成“六好”秀美乡村。严格风貌管控,打造一批岭南风貌、滨海特色的高标准、高颜值示范村,建成一定数量的村级公园,持续通过开展市级“美乡村”和“美庭院”示范户评比活动,巩固和提升农村建设品质。灵山县三隆镇积极开展“三清三拆”工作,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全镇18个村(社区)累计拆除整治250余处脏乱差地方。

二是依托钦州优良的自然生态,围绕丰厚的海洋文化、茶文化、英雄文化、红色文化和农耕文化,大力推动茶旅、文旅、康旅、体旅、农旅、工旅、城旅融合发展。整合茅尾海及其沿海村落资源,打造广西北部湾康养旅游滨城,谋划建设茅尾海购物中心、康养中心、红树林生态保护公园、阳光沙滩、度假公寓、海岛民宿集群、湿地公园、亲子露营、美食产业、渔家乐园、休闲垂钓等功能区域,规划建设沙井港至钦州港、大揽江至康熙岭团和村的滨海旅游观光带,构建以滨海风情观光游为特色的综合型旅游黄金海岸,打造滨海休闲旅游的新地标,成为宜居宜业的典范。

三是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四是改进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打造乡贤文化、家规家训等文化品牌,提炼通俗易懂有地域特色的好家风、好家训、好村史。制定村规民约,树立敬老爱幼、邻里互助、热心公益等文明新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建设农家书屋、文化广场,设立道德讲堂,弘扬正能量。

推动城乡融合,突出美乡村特点

构建城乡引领、双圈互动、两翼协同、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新格局是钦州实施“美乡村”的特色。

一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整体推进“一园区、两基地、三中心、四产业、五小镇”建设,推动浦北龙门至灵山陆屋一级高等级公路规划建设,培育一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创建一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生产供应基地,提升五皇山等旅游度假区建设管理水平,打造以农业产业化为代表的农村城镇化“标杆”,争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2021年,钦州启动建设全国首个跨区域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获全区城乡融合发展集成改革试点,完成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开工建设首批68个项目。

二是探索建立滨海城乡融合试验区。发挥钦州主城区引领作用,推动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等产业向沙井、茶山江、辣椒槌等区域的乡村集聚。

三是打造茅尾海“半小时经济圈”。建设城乡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一体化体系,实施钦州海岸线公路建设工程,修建钦江两岸(主城区至沙井港)景观道路、环茅尾海景观道路,在景观道路沿线开发小集镇商住房地产,打造海洋文化风情街、滨海购物美食步行街,构建城乡互动的商业购物、仓储物流、电商平台和农贸市场网络,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动。

四是以县城城镇化带动城镇发展,推进县城集聚化发展。加快灵山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支持浦北深化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钦南扩容提质、钦北新城建成产城融合示范基地,引导周边人口和产业向县城集聚。推进城镇特色化建设,推动形成“一镇一业”发展格局,引导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推动重点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和“快递进村工程”。继续争创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特色小镇,推动陆屋、龙门、犀牛脚、大垌等一批特色城镇辐射带动周边镇发展。

瞄准共同富裕,实现美乡村目标

围绕共同富裕标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探索申请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积极申请国家、自治区对信贷资金投入和保障力度。做好科技特派团选派,实行产业技术顾问制度,有计划开展教育、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

二是拓宽增收渠道。鼓励发展共享用工、多渠道灵活就业,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培育发展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近年来,钦州市钦南区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建设大蚝养殖企业、合作社43家,带动养殖户360多户,带动580多名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三是提升致富技能。大力开展适合农民工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新业态培训,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加快培养一批“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队伍,提升农民文化和技能。

四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引导村集体进行市场经营性活动、村企合作联营、增加集体土地附加值等,鼓励村集体利用金融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村级创收项目,促进村集体经济创收项目、创收渠道多元化,不断增强村级“造血”功能。钦北区贵台镇把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百美紫米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大路木薯种植、爱国红凤锦鸡养殖、金豆农产品加工、贵台龙窑全产业链等项目。2021年为11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增收118.29万元,带动近80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五是推动为农民办实事。按照实际需求高标准配置乡村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操场、现代化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切实解决农村学生大通铺现象。深化城乡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同标同质。

六是用好农村金融政策。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对农业农村的支持,提升“财政惠农信贷通”发展水平,发挥财政资金乘数效应,撬动合作银行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有效破解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瓶颈问题。七是深化城乡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