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清晨,海拔3100米的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瓦钵梁子乡温度只有5度,体感微凉。在一块田边,围了一群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清洗着一株植物——上部类似百合花的茎秆和叶,而下部则像蒜头一样圆圆鼓鼓。“洗的时候动作要轻些,千万不要把‘龙皮’弄掉了,这很关键。”他告诉记者,这种植物叫瓦布贝母,是川贝母的一种。老人名叫唐心曜,今年已是88岁高龄,原是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和贝母打了一辈子交道。
时间回溯到1963年,29岁的唐心曜随考察队在黑水县瓦钵梁子乡调研川贝母时,在野外意外发现了一种外观酷似川贝的植物,但鳞茎要比已知的川贝大不少,考察队将这一新种类命名为瓦布贝母。瓦布贝母的发现对丰富川贝体系具有重要意义,50多年来,唐心曜教授和科研院所投入大量精力对瓦布贝母进行了多学科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瓦布贝母人工繁殖种源至今已达第8代,并于2010年正式收载入《中国药典(一部)》川贝母基源品种。
谁能想到,几十年后,唐老先生的这一偶然发现竟成就了黑水县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一个特色产业。故事从一场对口帮扶开始。按照四川省委、成都市委统一部署,彭州市自2016年起对口支援黑水县,6年来,彭州先后派出3批对口支援工作队,共计104名干部参与对口支援工作。作为传统道地中药材产区,彭州不光盛产川芎、黄连等中药材,同时也具备生产、加工、研发等完备的中医药产业链,更有成一制药、协力制药、济生堂药业、新绿色药业等重要行业龙头企业。
彭州市对口支援工作队调研发现,作为瓦布贝母发现地的瓦钵梁子乡却缺少产业,当地不少群众为谋生计,选择远走他乡。
“现在川贝的年缺口达500吨以上,而瓦布贝母具有产量高、药效强、易栽培等特点,是川贝母的主要替代品之一,在传统川贝母价格走高的市场环境下,瓦布贝母的市场前景非常好。”彭州对口支援工作队敏锐地嗅到了机会。
经过大量调研和多方论证,彭州确定将瓦布贝母的种植作为对口支援黑水县的重点产业项目之一,大力“孵化”瓦布贝母为龙头的中药材产业被提上了日程。工作队一面对接黑水县科农牧水局以及专业院校专家团队争取技术支持,一面积极联系彭州制药企业,动员参与瓦布贝母产业化发展。
彭州市协力制药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到黑水县开辟药材种植产业“飞地”,2018年,黑水县瓦钵乡瓦布贝母孵化基地正式投入运营。彭州协力制药项目负责人林良科介绍,目前黑水瓦布贝母已经完成了40亩育种基地、30余个育苗大棚的建设工作,近200亩种植基地中的一半已经进入生产种植阶段,即将产生经济效益。
“瓦布贝母个头虽小,但是潜力很大。”唐心曜教授介绍,这种药材适应能力较强,基于种源地优势,彭州市对口支援黑水县工作队联合彭州药材企业和黑水县相关单位,鼓励黑水县内芦花镇、卡龙镇、洛多乡、石碉楼乡等地的群众和村级集体经济积极参与,以当地农业合作社为依托,在专业化、优质化、标准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将逐步形成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
据估计,若按种植2年生瓦布贝母鳞茎计算,3年后采收,累计总投入成本约6万元/亩,总产值可达15-20万元/亩,净利润3-4万元/亩/年,利润十分可观。
“经济效益好,群众就愿意参与。”卡龙镇瓦布贝母种植基地的尹蔓对瓦布贝母的发展前景有信心。他告诉记者,目前全镇已经准备了大约500亩地用于种植瓦布贝母,计划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购置相关设备,成立中药材初加工工厂,打造出“能挣钱”的村级集体经济样板,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