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浪层层,机器轰鸣,时下的中原大地一派丰收景象。
5月31日,家住邓州市裴营乡房营村的王如梅一改往年“三夏”的繁忙,在家中照顾病重的婆婆。
“真好!真好!”王如梅逢人便夸道,“多亏了村里帮咱解决了麦收的大难题。”
在连线王如梅时,她告诉记者,丈夫在江苏省常州市务工,因疫情原因不能返乡。一边是病重的婆婆和上学的孩子,另一边是十几亩等待收割的麦子,王如梅犯了愁。
“麦收季,都是趁着好天气抢收小麦,一旦下雨,小麦可都要坏在地里了。”眼看着黄灿灿的麦田,王如梅心急如焚,“今年家里劳动力回不来,收麦可咋办?”
得知王如梅家的情况,房营村党支部、村委会迅速协调,并组织人员上门帮忙。
“在我感到无助的时候,村里派专人来负责收、运、存、种。”王如梅激动地说,“他们不仅帮我把麦收了,还存到粮食收购点,并且安排好了机耕和播种。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据了解,房营村共有耕地4385亩,人口3663人,青壮劳力在外务工达2000余人,村里老人和儿童居多。为了帮助收麦困难的家庭,村“两委”进行统筹安排,摸清底子,做实各项准备工作,组织了充足的大型农业机械,并成立了由村组干部、党员、收割机联络人、收粮点联络人为成员的党员干部先锋队、志愿者服务队和夏粮抢收突击队。
“村里制定了‘一对一’帮助措施,为在外务工及困难家庭提供机收、运输、收储、播种一条龙服务。村民只需要打一个电话,俺们就能帮他们解决收、储、种等问题,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确保了麦收、防疫两不误。”房营村党支部书记余焕营说,“我们还通过村广播将消息告知村民,让其家人能够安心在外务工。”
房营村迎战“三夏”的暖心举措只是今年河南省“三夏”生产工作的一个缩影。为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全省多地隔空喊话,发布了麦收夏播返乡政策,政府全力帮助有困难的农户抢收抢种。
隔空喊话下见行动,在滑县,县乡村三级党组织针对农村困难群众、无法返乡家中又缺乏劳动力的农户做了全面摸排,并建立了工作台账,重点帮助这些农户开展夏收夏种工作,做到“一对一”帮扶,不漏一户;在鲁山县,一辆辆大型收割机穿梭在田间地头,车身上悬挂的条幅写着“老乡别慌,俺帮你收麦”的字样,让人格外暖心;在卫辉市,各乡镇的值班室内,值班人员24小时值守在电话旁,记录着一个个无法返乡收麦人员的信息;在封丘县,各村成立志愿帮扶队,为有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提供小麦收割、运输、储存等一系列帮助……
“安心在外务工,俺们帮你收麦”成了河南省“三夏”战场上最暖心的一句话,也成为河南省在外务工人员的“底气”。
今年,河南省夏粮面积保持在8500万亩以上。为确保长势良好的小麦颗粒归仓,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做好今年粮食生产和“三夏”工作高度重视,多次进行研究安排,要求切实把今年“三夏”生产组织好,奋力夺取夏粮丰产丰收。省、市、县三级均制定了《三夏跨区机收应急预案》,确保有情况农机能调得出、用得上,确保每个地块都有机可用。
河南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万里说,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三夏”生产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责任和工作措施。各市县也成立了相应的指挥机构,县级指挥机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指挥长,下沉一线、靠前指挥,及时解决好“三夏”生产中的问题。
“河南省各县、乡(镇)均成立了应急农机抢收队,对因疫情无法返乡农民、收割困难家庭,组织开展代收代种代管等服务,确保不漏收、不少收,应收尽收,服务到位。”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省农机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凌中南说。
麦浪翻滚,满目金黄。田间作业的一辆辆大型收割机,奔走在麦田里的一个个党员和志愿者……犹如一幅最美的“麦收”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