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其实,在广袤的田野里,还有一块“无形良田”正在被耕耘。
汝南县种粮大户苏小伟的300亩麦田迎来收获。机手陈松华是“老把式”,每年4月份到10月份他都在外奔波。对于如何减少小麦机收损失,他有自己的小妙招:收麦前绕地转一圈,地势不平的地方做好标记;掉头转弯半径要小,麦子种得稠就开得慢一点;午后割麦损失小、杂质少。
机器轰鸣,金灿灿的麦粒直接装车,秸秆现场粉碎还田,仔细扒拉地上的麦糠看看,基本没有遗漏的麦粒。
颗粒归仓,麦收如此省时省力还省心,这在过去是不敢想的。
苏小伟小时候有过拾麦穗的难忘经历,“顶着大日头,大人在前面割麦、捆麦,麦穗掉了一地,我在后面跟着拾,一个小孩一天都能拾一编织袋。那时候粮食产量并不高,老百姓心疼地里掉的粮食,只能是前面有人割麦,后边有人捡拾,别无他法。”
机械化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但人们珍惜粮食、敬畏粮食的观念并没有变。现在麦收前,苏小伟要和机手签订作业协议,麦茬超过15厘米、机收损失率超过5%,要索赔。
当前,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均已接近“天花板”,要进一步提高粮食产能,科技是支撑,节粮减损是重要抓手。
“减损就是增产”,如果小麦机收环节损失率降低1个百分点,全国就可以挽回25亿斤粮食。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省农机技术中心主任凌中南说,今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8500多万亩,根据去年河南夏粮总产量计算,机收损失率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全省增产7亿多斤小麦。
能多挽回1斤是1斤。自2004年开始,河南省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加快农机更新换代。近年来,河南省还培训机手、在小麦主产县组织机收减损大比武、制作《豫见丰收颗粒归仓》小册子和短视频,针对不同场景给出机收减损“小窍门”,最大限度降低机收损失率。
节粮减损,除了减少田间地头收获损耗之外,还要推进农业节约用种。
过去种麦,苏小伟都是“大约摸”,以致麦田出现不少长得过分集中的“谷堆苗”,后期容易倒伏减产。去年,在汝南县农业农村局指导下,他开始采用精量播种、种肥同播技术,选用多抗广适品种周麦27,亩播种量由原来的30多斤控制在22斤以内。
每亩地节约播种量10斤左右,苏小伟种的300亩小麦就能节约种子3000斤。全省8500多万亩麦田如果都能用上精量播种技术,又将节约多少小麦种子?
凌中南表示,“十四五”时期,河南省将推进机械化节种减损技术综合应用,推广精量播种、种肥同播等机械化技术。
种好粮,更要收好储藏好。
这几天,汝南一五一三河南省粮食储备库准备开仓收粮。“粮食储存一旦发生虫蛀和霉变,浪费可就大了。”粮库负责人马天松是个有30多年工作经验的“老粮食人”,对粮仓储粮技术变迁了如指掌。
马天松坦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粮仓库容小,密闭条件差。如今,在中储粮沈丘直属库,采用氮气气调技术,可以减少粮堆中的氧气含量,杀灭储粮害虫及虫卵,防止储粮霉变生虫,降低粮食损耗。
保水通风、环流熏蒸、粮情检测等绿色储粮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存储条件,提高了粮食的库存品质。据统计,普通粮仓的损耗率为2%,“智慧”粮仓的损耗4年只有0.5%左右。
“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共投资87.29亿元用于推进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仓储信息化建设、仓房维修改造等。截至2020年年底,河南省仓储数字化管理取得积极进展,拥有气调储粮仓容204万吨、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369万吨。
机收减损、节约用种、绿色储粮,一粒粮食的节粮减损之路才走了一半,粮食运输、加工和消费环节的浪费不容小觑。去年10月底,中办国办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在各个流程取得更加明显成效。
6月2日,临近中午,郑州市民小赵打开美团外卖APP,点了一份小碗菜套餐,“两荤一素,搭配丰富,小碗菜减少浪费,还不贵。”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从地头到餐桌,耕耘“无形良田”,节粮减损,每个人都在接力,正如苏小伟、马天松、小赵他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