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慧”种地的“新农人”多起来了

2022年06月21日 来源:河北日报

  近日,在饶阳县大尹村镇北北岩村,种植大户王青怀在大棚内安装了水肥一体化微滴灌设备后,用的人明显少了,就连他自己去的次数也少了。“这都是农技专家培训的结果,如今咱也成了‘新农人’。”王青怀说。

  近年来,衡水市坚持“外引内培”,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起了一大批科技试验站。通过引进一批“农专家”,培养一批“土秀才”,发展一批“新农人”,让不同层次的科技人才在广袤的田野施展才能,带动了农业转型发展。目前,该市已先后培育出包括优质葡萄、蜜桃、高油花生种植等在内的产业示范村300多个。

  桃园里来了河北农大教授“智囊团”

  近日,在深州市穆村乡刘大赛鲜桃示范园区,记者看到桃树间长满了“杂草”,而周围的桃树依旧长势茂盛。“这便是‘行间生草’技术,它是一项先进、实用、高效的土壤管理方法,可以改善果园土壤环境,有利于果树根系生长发育及对水肥的吸收利用,丰富了果园生态环境中的植物多样性。”河北农业大学果树专家陈海江教授介绍说。

  在唐奉镇沙洼村设施大棚桃基地,红红的蟠桃挂满枝头,陈海江随手摘下一个,用测糖仪一测,糖度结果显示为“20.4”。“这也是专家‘智囊团’指导的成果。”深州市农业农村局果树站站长王玉纯说,深州鲜桃发展的核心是提升品质,而科学技术是提升品质的关键,他们引入河北农大教授专家团队作为“智囊团”,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推动深州桃产业转型升级,让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智囊团”还开办了“桃园课堂”,专家在现场向桃农传授果园绿色防控技术和赤眼蜂的使用方法,以及果树营养均衡的问题。并就深州蜜桃土壤、叶片特性、果实品质等问题与桃农进行探讨……因为有了强大的技术后盾,深州市新品种鲜桃选育走在了全省前列。一方面专家教授在这里选育出最适合本土生长的鲜桃品种;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指导迅速推广到深州栽种,缩短了新品种从科研机构研究到田间见效的时间,大大提高了鲜桃的市场竞争力。

  “以前没有合作社,也没有新品种和新技术,大家卖桃子心里发虚,商贩一压价,心头就慌,每斤一两块钱就处理了。”近年来,随着河北农大教授专家团队带来新技术和新品种,这种尴尬也彻底没有了,这让桃农李宗权感受颇深,“现在我们的桃按个卖,一个15元还供不应求。”

  特聘农技员田间地头显身手

  “顶尖能促进花序分离与拉长,叶面喷施氨基酸叶面肥能促进花序分离与拉长,喷施叶面肥的同时,加入广谱性杀菌剂与杀虫剂能防治病虫害……”日前,在饶阳县王岗村衡健采摘园内,该县农业农村局特聘农技员赵见行正给工人传授顶尖、叶面喷施氨基酸叶面肥、防治病虫害等葡萄管理技术。赵见行是饶阳县致富名人,也是从贫困户到农业技术员的典型代表,今年又被评为2022年度“衡水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在致富的路上很多人帮助过我,所以我也希望能用所学的技术帮助更多的人。”2015年,赵见行建起了大棚开始种植葡萄,并参加了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培训会上,我结识了许多种植能手,他们手把手地教我,给我许多实打实的帮助。”为了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赵见行通过各种渠道汲取知识,每年都外出学习,曾连续两年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学习葡萄种植技术。如今他已成为中级农民技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讲师、河北省水果创新驿站本土专家,他决心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的人。

  李岗村村民赵幼卓建了两个冷棚,种植葡萄新品种黑巴拉多。因为不太懂葡萄种植技术,他的葡萄成熟期偏晚,价格低,产量又上不去,种植效益一直不是很好。了解到赵幼卓的情况后,赵见行对他的葡萄种植棚进行了调研,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指导。“赵老师帮我对棚室进行了改造,优化了葡萄架形,进行了葡萄冬剪,又手把手教我整枝、修穗,建议我在葡萄转色期应用‘行间铺设反光膜促进转色技术’。现在我家的葡萄比其他农户提早上市7天左右,最高售价达20元每公斤,每亩产量达2000余公斤,每亩纯效益2万余元。”赵幼卓说。

  赵见行对种植户的需求有求必应,与8个村签订了技术指导合同,并把“特聘农技员联心卡”粘贴到村委会公示栏中,方便村民及时看到并可以联系到他。他每年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百余次。近两年,因为疫情影响,赵见行又利用电话、微信等对种植户随时进行指导服务。“我24小时开机,怕伙计们有事找不到我。”赵见行自豪地说,真是妥妥地“累并快乐着”。近几年,他成功帮助50余户种植户致富。因为推广新技术科技示范效果突出,2019年被河北省蔬菜行业协会授予“省级科技示范能手”称号,2020年被河北省共青团授予“投身三创四建勇当时代先锋”新时代“冀青之星”称号。

  “新农人”返乡创业科技种田

  今年,景县龙华镇贾吕村村民高磊的几百亩麦田喜获丰收。“种子是省农科院研发的,成熟早、产量高,用起来放心。”高磊说。

  今年36岁的高磊是县里小有名气的种植大户。他凭着十几年的坚守和探索,种粮种出了“名堂”,闯出了一条靠种粮增收致富的新出路。“只有建设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标准农田,才是实现粮食增产的保障。”高磊说。

  高磊生于农民家庭,2008年大学毕业后,看到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无暇顾及家里的农田,导致很多田地抛荒,对农村有着深厚感情的高磊毅然决定回到农村创业,把青春献给田野,全身心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一回村,高磊就流转了六七十亩土地种植小麦和玉米。刚开始由于资金困难、技术缺乏,加上经验不足,种植起来很吃力,但他肯吃苦、勤学习、善钻研。为了走出困境,他主动对接县里农技人员,线上咨询、线下请教,每天起早摸黑忙碌在田间,还主动学习关于农业机械化生产方面的相关技术,尝试机械化耕种,生产终于有了起色。“国家倡导科技种田,咱可要紧跟形势,做个新型农人。”高磊说。

  高磊一下承包了418亩农田,创办了家庭农场,主要进行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他主动请教农技专家,从选种、施肥、灌溉等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琢磨、去实践,还积极参加现代农业职业培训,提升技能。凭着精细的管理,高磊的农田收益逐年提高,原本中低产的普通农田经过系统改造已经升级为高标准的粮田。

  “这些年从事农业生产,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高磊说,“我们农场用的化肥是根据自家土壤特点配置的,使用的自动伸缩喷灌、指针式喷灌等灌溉系统又省工又省水,还购买了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深松机、免耕播种机等多种配套农机,种植的科学化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农场粮食产量连年提高,如今小麦亩产达580公斤、玉米亩产达790公斤。”

  长年在田地里风吹日晒,高磊晒得皮肤黝黑,但他乐在其中。经过十几年的打拼,高磊已经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蜕变成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他说他会把自己科学种田的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带动更多农户致富。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