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乡村新闻

贵州凤冈县:唱响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三部曲”

2022年06月24日 来源:中国农网

  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按照“特色”“田园”“乡村”总方向,围绕“四新一高”,坚持改革引领、市场主导、农民主体,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初步建成集“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九要素为一体的全省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

  坚持改革引领,激活乡村“新动能”

  抓产业融合。横向上,做好产业“加”文章,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点进化镇秀竹组在做好茶叶产业的基础上,发展玫瑰种植,并研发玫瑰花茶特色产品,让群众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示范点三新组实施“畜—沼—稻”种养循环模式,大力发展有机水稻和肉牛产业,将水稻秸秆作为肉牛饲料,将牛粪加工成有机肥,成功实现零污染、零排放、零剩余、全利用“三零一全”。纵向上,做好产业“链”的文章,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努力把村庄打造成公园、把田园打造成庄园、把庭院打造成花园、把农房打造成作坊,秀竹组、三新组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8家,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达74.5%,建成民宿4家,农旅融合年产值达500万元,带动411户群众增收。

  抓资源盘活。大力盘活闲置资产,让“闲产”变“活产”,创新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采取先租用后出让的方式,将2200平方米闲置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于厂房建设,村集体经济收益5.35万元。让“包袱”变“财富”,积极鼓励群众将闲置房屋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改造为公益设施、民宿、作坊等,目前,已改造加工作坊5家、民宿4家、支部活动室1间。大力盘活闲置土地,让散地、荒地、林地变为“宝地”,动员群众复垦撂荒地,种植粮食及经济作物200余亩,在石旮旯地块种植玫瑰1000余亩,在林下种植食用菌、中药材150余亩。

  抓力量整合。整合金融政策促发展,创新肉牛产业“六方合作”金融模式以及省工行支持凤冈乡村振兴50亿元金融政策,有效解决发展资金不足问题。整合财政资金补短板,全力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和宜居农房改造资金3375.4万元,用于乡村建设和补齐产业短板。整合人才力量强保障,邀请驻村规划师、乡村规划师、产业发展指导员帮助示范点建设。

  坚持市场主导,培育乡村“增长极”

  引企入村,把资源变资产。培育引进不同层次的市场主体,让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截至目前,两个示范点共培育或引进10万元家庭农场11家、100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1000万元的种养循环小区2个、亿元的龙头企业1个。同时,将闲置房屋改造成茶叶加工厂3家、大米加工厂4家、玫瑰加工厂1家,引进有机肥加工厂和肉牛养殖厂各1家。

  引民入社,把农民变股民。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建立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垫资为农户提供农资、以保底价收购农产品,收益按“235”比例分红,20%返还给农户,30%分红给合作社理事,50%用于合作社的发展和公益事业。2021年合作社分红资金10.35万元,惠及群众50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引贤返乡,把洼地变高地。注重传颂“古贤”,挖掘“今贤”,培育“新贤”。大力实施“雁归计划”,动员引导在外能人返乡创业或支援家乡建设。目前,已有20名本地乡贤参与家乡建设,其中,9名乡贤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带资源回乡创业,2名在外乡贤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支援乡村建设。

  引货出山,把产品变商品。充分利用成渝经济圈和东西部协作机遇,通过订单销售、直播带货、C端零售、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等方式,把凤冈农产品变为商品卖出去。成功将雪花牛肉、有机茶叶、有机大米、玫瑰等农产品销往成渝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

  坚持农民主体,激发乡村“源动力”

  让农民留下来。按照“把岗位和机会留给农民”的理念,坚持把创业机会、就业岗位和增值收益留给农民,培养职业农民416人,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20个,全力引进培育各类农业经营主体8家,提供就业岗位125个,吸引137人返乡创业就业。

  让农民动起来。以“为农民而建,让农民来建”原则,创新推行“党群直议”制,发动群众全面参与、全程参与示范点建设。创新实施“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数治、礼治”的“六治”融合模式,完善《组规民约》,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让农民富起来。秉持“既要富钱袋,又要富脑袋”目标,秀竹组带领群众发展茶叶418亩、水稻125亩、玫瑰1000亩,年产值达800万元,成功打造“玫瑰有约·康养秀竹”品牌;三新组结合水质、土壤等资源优势,动员群众发展有机水稻625亩、茶叶360亩、肉牛1350头,年产值达1816万元,成功打造“有机三新·水韵稻乡”品牌。2021年,三新组、秀竹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5729元,老百姓的钱袋越来越鼓。通过用乡土材料修复自然遗址、古井等乡愁记忆,原汁原味地传承乡村文化,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