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为政首,粮安天下。今年我国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已成定局,为全年粮食稳产提供了坚实支撑。但也要看到,粮食供给区域不平衡矛盾依然突出,广东、福建等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不足30%。日前在福建省三明市召开的南方省份粮食生产座谈会指出,要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加强南方省份粮食生产,加快巩固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为实现全国粮食稳产增产作出应有贡献。
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我国南方具有光热条件好、水资源充沛、土地类型和物种资源多样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南方省份大量耕地被占用,建楼房、建厂房,或者种植效益更好的经济作物,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持续下降。粮食主产区逐渐向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集中,全国粮食区域布局发生根本性逆转,“南粮北运”被“北粮南运”取代。目前,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其中北方七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
今年以来,国际地缘政治复杂演变等一些超预期变化对我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仍在高位震荡,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对于稳物价保民生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南方省份进一步恢复粮食生产,有助于缓解粮食区域供给矛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更好应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
南方省份恢复粮食生产,有助于缓解主产区耕地和水资源压力。从耕地看,东北黑土地由于过度开发,土质严重下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从水资源看,主产区从雨水充沛的南方转移至干旱少雨的北方,进一步加剧北方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由于地下水超采严重,华北地区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地下漏斗区,河南、山东等地水资源短缺也比较严重。南水北调工程虽然有助于缓解河南、河北、山东等主产区水资源压力,但仍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南方省份恢复粮食生产,能为主产区发展经济腾出机会。粮食比较效益低,主产区面临着“要粮食还是要经济”的两难选择,为保障粮食安全,每年需要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发展粮食生产,但产粮越多,财政越困难,“粮财倒挂”影响主产区种粮积极性。近年来,国家不断完善利益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产粮大县奖励等政策支持主产区,但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主产区面临的“高产穷县”困境。
实现全年稳产增产的目标,不能只盯着主产区,南方省份也要义不容辞承担重任。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大盘和社会大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主产区要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销区要切实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要确保粮食基本自给,真正做到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南方省份更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折不扣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任务,进一步充实大国粮仓。
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是制约南方省份恢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南方多丘陵山区,机械化作业面临“无路可走”“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等问题,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牛拉犁耕的传统生产方式,粮食产量低、成本高、效益低,严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方面,要加快研发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微型农机具;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