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土地新闻

山地掘金记 ——四川万源发展中药材产业富民一瞥

2022年07月08日 来源:中国农网

  四川省万源市,从最低海拔335米到最高海拔2412米,高山深谷遍布全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中药材生长、繁育、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据统计,境内现有中药材1206种,大宗上市的160余种,大面积栽培的有50种,享有“万宝之源,川东药库”美誉。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万源便开始有中药材人工种植。近年来,万源市狠抓中药材产业富民,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5万亩,总产量5万余吨,年产值4亿余元。规划“十四五”末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20万余亩,中药材总产量达6万余吨,实现产值5亿元。

  目前,万源市先后与四川大学药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并建立了中药材达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在中药材制种、育苗、示范种植、大面积推广等方面均取得较大成果。尤其是一些名贵、高效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更是日渐蓬勃兴旺。

  昔日山中稀世珍宝,今日群众致富希望

  蜂桶乡让水坝村,离万源市区86公里,离蜂桶乡场镇也有20余公里,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生活在这里的人代代如同与世隔绝。这里的农作物以土豆、玉米为主,昔日村民生活比较贫困。粮食生产不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中药材种植才是一家老小的经济支柱。

  走进让水坝村,沿途栽种的木瓜树已经投产,全村每年产木瓜1000吨以上。独活是该村种植的另一种中药材,另外还有百部、黄精等。“这些中药材种植可为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村干部说。然而,最让该村村民寄予厚望的是,2019年开始发展的“萼贝”。

  “萼贝”是万源市花萼山一带一种野生的贝母。老家就在花萼山区域官渡镇项家坪村的项能鹏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一颗野生萼贝可卖到120元,村民开始尝试人工种植,但技术难度大,出苗率低,故而产业始终难做大。

  2014年除夕,一件事激发了项能鹏返乡发展萼贝产业的坚定信念。“一个邻居被开水烫伤了腿,她没有选择去医院,而是将家中存储的萼贝捣烂,外敷在烫伤处,第二天水泡就消了,几天后伤口就好了!”项能鹏说,神奇的疗效注定它是个宝,很具有开发潜力。

  可野生资源毕竟有限,作为产业发展必须突破人工繁育这一难关。于是,项能鹏便求助于万源市科技局,然后在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专家的技术支持下,通过近4年的研究、实验,终在2018年10月取得成功。2019年便开始制种、育苗。

  万源市引进了一家国内医药集团,为该市中药材产品打通了广阔的市场。目前,项能鹏在让水坝村建立了20亩育苗大棚和近200亩制种基地。“我们马上还要流转1000亩,主要是制种、育苗和技术指导,然后发动广大群众来种,我们负责回购产品。”

  种植萼贝效益究竟怎样呢?项能鹏说,就按普通川贝母来算,每亩保底产干贝母100公斤,按当前市价可卖到25万元至30万元,除去成本每亩约10万元,纯利润达到15万元以上。“如果村民在公司带动下种萼贝,至少每年可为每户增收2万元以上。”项能鹏说。

  村集体整治撂荒地,为村民开创致富路

  沙滩镇红旗村,虽海拔相对较低,位于河谷地带,但适宜种植口粮的地方很少,不少过去种粮食的地坡度超过30度,近年来撂荒十分严重。从2019年起,村集体将这些撂荒地整理后,用来种百部,到目前共种植近280亩。另有60亩待大豆收获后,也将种百部。

  百部又名“九虫根”,原系野生中药材,后经人工种植成功,成为一大农民居家致富产业。“种百部技术难度低,关键是高产,一窝能挖一背篼,长得好可达五六十斤,以每斤2元计算,一窝就值上百元,亩产值最少六七万元。”红旗村村委会副主任刘林基说。

  纯利润呢?引领村集体发展百部产业的村党支部书记杨毅核算了一下,至少每亩在四万元,每三年一个周期,平均每年也在一万元以上。因此,村集体靠种植百部,每年集体经济收入将在300万元以上,每年至少可拿出100万元分给村民。

  红旗村中药材产业兴起,离不开国药控股四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该村原为贫困村,作为帮扶单位,“四川医药”公司不仅派驻第一书记,而且还提供了32万元产业发展基金,帮该村建立起百部种植基地。同时,“四川医药”还手把手地传授技术,指导药材加工等。

  有了村集体的示范带动,一些村民开始尝试种百部。四组组长方强昌今年大胆吃螃蟹,不仅种了七八亩百部,而且种了一亩茯苓。全村共有10余户中药材种植户,种植百部的面积大约为20余亩。还有些人在观望:看你们种得怎样,如果真的挣钱,以后也来种。

  红旗村集体经济中药材产业园生产管理人员谢义国说,除了适宜种粮食的地方外,该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些坡度较大的地,如果都能在村集体示范带动下种中药材,以种百部为例,平均每家种五六亩,每年净收入五六万元,这将大大改善村民经济状况。

  发展林下天麻种植,返乡创业有望增多

  用无人机飞跃永宁镇鸡河坝、芦家坝、芦家沟、锅团圆、柏树坝等村山顶,用高分辨摄像头便可捕捉到掩藏于片片松林下的天麻种植基地。这五个村目前共发展2000亩,全是采用林下仿野生环境人工种植当地优良品种乌天麻,头年底下种,第二年九月便可收获。

  鸡河坝村党支部书记张仕建说,10余年来,当地村民就有把野生天麻挖回来,用本地杂木材培育菌种,仿野生环境种植的,但失败的多,成功的规模和产量也很有限,目前全村发展的500余亩,是在该市从重庆招引的一家龙头企业带动下发展起来的。该企业负责人汪朋说,他们来到永宁示范带动种植天麻,根据双方协议,5年内将在万源发展6000余亩林下仿野生种植天麻,每亩每年给所在村集体山林流转费600元。这将给村集体增加一笔收入。

  同时,天麻产业基地需要大量人工,目前这2000余亩常年用工量达到500余人。“从2020年8月建基地至今,我们共付出了劳务工资400余万元,平均每年200余万元,每个村都有几十万元,随着基地扩大还会更多,而且这些钱都是当地人挣了的。”汪朋说。

  更重要的是,林下种植天麻前景看好,对村民吸引力很大。这五个村共有100余户跟着种天麻,最少的几分,最多的几亩,总共达100余亩。“仅鸡河坝村就有30余户,今年还有几十人放弃外出务工,在基地干活,这些人是下一步产业发展的培育对象。”张仕建说。

  产值和效益究竟怎样呢?汪朋说,正常情况下,每亩可产鲜天麻6000—8000斤,亩产值10万元左右,除去成本4万元左右,纯利润达6万元左右。种植周期为两年,平均每年亩净利润可达3万元左右。依托他们原有的市场资源,产品绝对不存在销售难的问题。

  汪朋说,永宁镇大多数村都具有广阔的山林资源,平均每户几十亩,适宜种天麻的至少有五六亩。如果将这些山林资源利用起来,可带动村民种植2000亩以上。鸡河坝村委会副主任谭显洪,认定种天麻有钱赚,第一批只种了1亩,去年底第二批大胆种了5亩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