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土地新闻

洛川黄土地上的“文艺范儿”

2022年07月12日 来源:陕西日报

  洛川县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南街社区群众表演省级非遗项目老秧歌。

  洛川县土基镇黄连河村依托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成了颇具人气的“网红打卡地”;洛河畔蹩鼓声声,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民族服饰、生态产品等形成品牌效应……围绕苹果文化、黄土文化、红色文化,洛川县“绿”“金”“红”3张文化名片越来越亮。

  洛川县素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近年来,洛川县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完善文体设施配套、开展丰富文体活动,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度,乡村振兴透出浓浓的“文艺范儿”。

  村史故事讲起来

  这个村史馆充分展示了村里的历史、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你们年轻人要多来看看,珍惜当下幸福生活。”6月27日,在洛川县交口河镇京兆村村史馆里,60岁的村民吴志勤带着孙子吴泽玉、孙女吴泽蕊正在参观。

  村史馆分为甘罗故里、民族基因、农业文明、岁月记忆等板块。吴泽玉、吴泽蕊跟着爷爷边走边看,认真地听爷爷讲述每一个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原来我们村的历史这么厚重,作为村里的一员,我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参观完村史馆,吴泽蕊说。一旁的吴泽玉连连点头,赞同妹妹的说法。

  “我们之所以建设村史馆,是想把这些文化传下去,让下一代人继承和发扬光大,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京兆村党支部书记韩文录说。

  走出村史馆,外面的综合文化广场,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农闲时,下午的广场上总是热闹非凡、人头攒动。跳广场舞的占一块,唱秦腔的占一角,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的各自成组,有三三两两闲聊的老人,有比赛骑滑板车的小孩……一个小小的广场,聚集了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京兆村浓浓的“文艺范儿”,是洛川县健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洛川县以构建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加快广播电视设施、数字电影院、应急广播平台建设,加大对乡镇文化站、幸福美丽新村文化站和村文化室配套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满足乡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探索乡村文化服务场所规范化管理制度。洛川县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完成县、镇、村文化网络建设,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全面推进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

  目前,洛川县9个镇(街道)均设立了图书馆分馆及文化馆分馆,202个村(社区)大多依托党群活动阵地,采取资源共享的办法,建成了建筑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不少于600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广场。洛川县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建成一批村史馆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成率。

  特色文化“火”起来

  6月27日,在洛川县老庙镇中心小学,蹩鼓社团成员正在进行蹩鼓表演排练,同学们整齐的动作、震天的呐喊和雷鸣般的鼓声令人震撼。“打蹩鼓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也让我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老庙镇中心小学学生姜诗宸说。

  姜诗宸参加的蹩鼓社团,是老庙镇中心小学在2019年4月成立的,由学校三年级至五年级学生自愿组成。为了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老庙镇政府积极联系洛川县黄章便民服务中心现头村非遗传承人张洛锋前来指导。从2019年到现在,张洛锋已经指导了近600名学生,蹩鼓社团也办得越来越好,多次受邀演出,获得好评。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川蹩鼓的示范基地,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让洛川蹩鼓打得更响、传得更远。”老庙镇中心小学校长屈天峰说。

  近年来,洛川县加大基层文化人才教育培训力度,培养乡土文化人才,支持文化志愿者参与基层文化工作;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围绕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方面开展各类先进集体、个人、家庭等评选活动;抓重点、保特色,深度挖掘不同乡镇的文化特色;拓展“送文化下乡”特色文化品牌,组织各级文化院团定期到乡村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指导各乡镇、各部门定期播放公益电影,举办群众文艺晚会,组织舞狮、腰鼓等文艺演出,持续培育乡村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第一书记李成程是延安市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员工。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他十分重视村级群众文化工作,牵头组织了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举办活动就是为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正能量,提升精气神,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李成程说。

  土基镇柳家庄村的“为民乐队”由几名民间艺人组成。乐队自2019年成立以来,创作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反映群众真实生活,深受群众喜爱。“‘为民乐队’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拉近了村民之间的距离。”柳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雷安仁说。

  文化产业兴起来

  “以前我只是把做面花当成一种爱好,如今每年靠卖面花能赚六七万元,日子越过越好了。”6月28日,洛川县凤栖镇作善村65岁的“面花能手”王玉芹高兴地告诉记者,前来购买面花的老顾客很多,慕名而来的人也不少,她的面花销量很大。

  王玉芹对面花有着偏爱,捏制面花几十年了,手艺高超、技术娴熟。目前,像王玉芹一样专业捏制面花的,作善村共有18户,捏制面花给这些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除了面花,作善村制作杂粮食品的村民有80余户。孙金红是其中的代表,也是黄黄软馍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农历十一月后,孙金红家就开始筹备制作黄黄软馍、油糕。“销量大时,我们要在村里雇上十五六个人,工资当天结算。”孙金红说。

  作善村成立了洛川淳朴民俗旅游饮食文化有限公司,主营作善面花、作善火碗等,传承民间艺术,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村上组织年轻妇女成立面花学习班,连续13年举办“洛川县作善清明旅游文化节”,组织面花大赛宣传本村特色产业。

  以前,孙金红制作的杂粮食品销售范围很小,顾客仅限于县城周围。如今,电商发展迅速,孙金红制作的杂粮食品也插上电商的“翅膀”,加速销往全国各地。“每年光是卖杂粮食品就能收入20多万元。”孙金红喜滋滋地说。

  “如今,全村一年卖面花、杂粮食品的收入在150万元以上。”村民收入增加,日子越过越红火,作善村党支部书记屈兆宏很高兴。

  近年来,洛川县立足实际,积极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发掘乡村文化潜力,让乡村文化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积极发展,形成保护和传承的良性循环。

  洛川县积极谋划推进重点文化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洛川苹果文化挖掘和包装;坚持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思路加强文化产业培训和招商力度,举办文旅企业专题培训班,组织外出专项招商活动,全力做好项目包装和招商引资工作。

  阿寺村素有“洛川苹果之根,剪纸艺术之魂”的美称。洛川县积极招商引资,将该村打造成文化旅游度假胜地,来村游客不断增多,村民收入也不断提高。2021年,阿寺村集体经济收入8.5万元。

  潺潺洛水,滋养着勤劳朴实的洛川人民,时光堆积的黄土地,孕育了皮影、剪纸等厚重的历史文化。如今的洛川县,人们用艺术描绘乡村“生活美”、助推“生产美”、还原“生态美”,实现了艺术与乡村人居环境美化、农村产业发展、乡村生态保护等的深度融合。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