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我流转来的1200多亩农田,之前是镇里永久农田连片整治工作中腾退出的耕地,目前大部分已经种上了水稻。”近日,在履坦镇杨岸村,插秧机正往来穿梭在农田里,看着一排排秧苗整齐插入泥土,何秋广终于安心了许多。
原来,作为一个从事苗木种植行业已有22年的种苗大户,何秋广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看到田荒在这里觉得很可惜,当时我就说,我一定要种上去。”1200亩农田,涉及杨岸村、蒋村、叶长埠村等多个行政村,计划用于轮种水稻、油菜等作物,预计单季水稻年产量可达660吨。
为破解整治后农田无人承包难题,武义县积极引导土地有序向原承包土地苗农流转,鼓励种苗大户清退苗木后承包农田转型种粮大户。截至目前,全县已经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3.12万亩,
近年来,武义县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制定出台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意见,落实好土地流转扶持政策,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地”建设、全域土地整治和下山脱贫村土地流转、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行动,统筹做好土地流转储备、因地制宜多途径推进招商引资等工作,加快武义县土地流转进程,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
截至2021年底,武义县土地流转面积9.37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49.73%;流转土地的农户数3.22万户。全部流转土地中,流转入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和其他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3.2万亩,涉及主体数2444个;流转规模在30亩以上的土地0.8万亩,涉及个乡镇其中规模在100亩以上的有0.4万亩。
探索建立“土地银行”。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土地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依托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以“零存整贷”方式收储农村闲置土地,再以农业招商的方式贷给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流转—收储—招商”一体的农用地高效流转模式,有效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自推广“土地银行”以来,累计收储流转土地4.7万亩,招引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36个,新增农业投资1.5亿元,预计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200余万元,增加农户收入2500余万元。
畅通土地供需信息渠道。县农业农村局率先开发了“武易云”土地流转平台,系统集成土地确权数据成果、土地种植信息、农业经营主体等信息,实现农村土地大数据一张图显示。农业经营主体根据自己的产业需求,可在该平台上快速匹配适宜土地,在线上实现“云看地”,大大提升了用户看地效率,让农村土地与项目的结合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优化。通过平台,成交的土地流转项目中300亩以上的地块有9宗,更是成功招引华远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投资龙门双岩农文旅融合开发项目,项目总投资1亿美元,预计流转土地面积近5000亩。
带动农民增收,给集体造血。通过“土地银行”将先前零散的土地统一区块收储对外招标,大大提高了土地的连片开发价值,吸引更多具备一定实力的农业主体来到武义投资农业开发。同时,县里面出台多种配套措施用于奖励村土地流转工作和农业投资,调动村集体、农业主体流转积极性。例如,海宁市公司流转王宅镇要巨村等多个村5000多亩土地开发建成“花田小镇”发展农旅产业;桃溪镇章岸村集体成立合作社流转本村全部土地700多亩种植粮食,村集体收入实现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的跨越;履坦镇坛头村流转了村里近400亩土地和20余幢明清古建筑老房,建设开发了特色名宿和600亩的湿地公园,成为武义乡村旅游的“金名片”。
推动“非粮化”整治,“良田”回归“粮田”。近年来,林业市场持续低迷,苗木基本上卖不上好价格,承包地上大多是失管的苗木,土地效益很低。通过本次“土地银行”大片流转的契机,农户刚好将苗木清除统一流转给村集体种植粮食。目前,全县完成“非粮化”整治面积2.13万亩,已流转土地0.88万亩。
培育发展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武义县持续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发了现代农业新活力。农业企业通过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行标准化生产、工厂化生产,降低农业成本,增强了全县农业竞争力和发展质量。依靠寿仙谷药业、更香茶叶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我县突出发展茶叶、中药材、宣莲等特色产业、健康产业,提高产品有效供给。
下一步,武义县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深入宣传土地流转政策,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律的宣传,加大对增收致富的引导力度,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同时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建立健全农地流转信息网络、农地流转服务平台、科学的土地流转价格形成和指导机制,保障农民收益能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相应增长。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改善农田基本生产条件,合理划定粮食功能区,以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