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杜楼镇曹庄村多位村民种植的晚桃即将迎来成熟期。村民彭明哲在自家的桃园里忙碌着,“我们栽培技术成熟,桃子品质好,销售价格很不错,再加上镇里还有补助,收入增加不少。”
彭明哲种植了4亩桃树,政府每年补贴资金3000元,年产量1.5万斤左右,按照市场每斤3元多的销售价格,今年老彭总收入能达到4万余元,除去成本,净收入2万元左右。
据杜楼镇乡村振兴工作站负责人杨洁介绍,镇里统筹整合各类政策资金,加大对脱贫户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加大特色种养业资金投入力度,按规定对当年自种自养脱贫户新增的种养按规模给予补助;支持鼓励发展优质、安全、生态、特色的农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加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今年以来,杜楼镇共发放特色种养业补助资金83.86万元,助力317户脱贫村民发展产业。特色种养业项目到村覆盖率60%、到户覆盖率6%以上,项目产业档次、参与精准度、实施收益和资金支持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如今,杜楼镇1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平均可达到20万元以上,地区农业生产总值20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余元。
“我们经过充分调研,确定以特色干杂果、白桃、黄桃、芦笋、大棚蔬菜等地方特色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为定位,目标是要培育出一批在周边地区叫得响、有影响的农业品牌。把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落到实处,才能形成农业产业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发展新格局,实现村民稳定增收。”杜楼镇镇长许剑说道。
乡村产业不断发展,乡村建设行动逐步铺开,脱贫村在发展中逐步补齐民生短板,村民们也享受到了振兴发展的成果。彭明哲脱了贫,在奔小康的路上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全镇9570名脱贫村民过上好日子的浓浓期盼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