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位于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河街乡大路李社区的大姜家庭农场内,成片碧绿的生姜叶子随风摇曳,长势喜人。“因为生姜只能‘轮茬种植’,不能‘重茬’,为提高农场经济效益,我们采取‘综合性种植模式’,除了种植黄姜外,还种了40亩水蜜桃,20亩突尼斯软籽石榴,‘轮茬’地块冬春种植小麦,夏秋种植玉米、谷子、大豆、花生、红薯等农作物,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50亩。”大姜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李学申高兴地说。
2012年,在外工作的李学申返回家乡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开始尝试种植金银花、板蓝根等中药材。但由于药材市场不稳定,且李学申偶然间得知生姜好管理、产量高、易储存、销路广,亩产可以达到上万斤后,他第一时间就去外地考察学习了生姜种植技术,开始尝试生姜种植。“第一年种植了80多亩生姜,效益还可以,第二年就又流转300多亩地开始大规模种植。”李学申说。
方向明确,路子走得顺。多年来,种植黄姜也让李学申挣得是盆满钵满。
为了继续提高生姜种植效益,去年初,李学申到焦作市以及安徽、四川等省考察学习生姜种植技术。当得知小黄姜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更高,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材,可以进行深加工成姜汁、姜粉、姜片、姜丝等产品进行销售后,他当即决定种植小黄姜。当年3月,就在农场试种了30多亩小黄姜,种植成功后,今年3月又种植了50多亩小黄姜,10下旬就可以上市销售。
目前,大姜家庭农场带动了周边十几位村民在此务工,用工高峰期可以达50多人。农场还采取增收举措,把生姜、花生、红薯、谷子等农作物分片“托管”给社员,收获时按照农作物产量进行分成,激发社员种植管理积极性,增加社员收入。“光土地流转金一项,每年直接带动群众增收50万元左右;用工一项,每年带动群众增收十几万元。”李学申说。
多年来,由于大姜家庭农场带动群众实现务工增收,成绩突出,先后荣获了“许昌市建安区十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许昌市市级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李学申也于2019年被评为“建安区劳动模范”。2017年,李学申还发起成立了“许昌市建安区生姜协会”,由他本人任会长。
“近年来,建安区委、区政府在用水用电、修路、打井、农机设备等方面给予了农场大力支持。”李学申表示,下一步,农场计划流转土地3000余亩,继续推行“综合性种植模式”,扩大生姜、小麦、玉米、大豆、谷子等农作物种植规模,把“小黄姜”做成“大产业”,持续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务工增收,进而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