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支撑。
宿迁市泗洪县石集乡是我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地带“一稻一麦+油菜、大豆、玉米、高粱、山芋”的“古农耕+新农耕”种植模式代表,因地处洪泽湖,被誉为“大湖粮仓”。近年来,泗洪县石集乡充分发挥特有的自然生态、水韵人文、绿色发展的优势,大力发展集约式低碳生态农业,粮食生产季季都有新提高,年年都有新突破。
王之前 供图
“口粮田”是粮食安全的“命门”:耕地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石集乡离城区、离大湖湿地很近,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是外地客商眼里的“香饽饽”。但是招再大的商引再多的资,也绝不能占用基本农田。石集乡乡长立冬冬说:“粮食不是一般商品,不能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光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
石集乡抓住“小田变大田”的优势,在耕耘“大片田”的基础上,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确保粮食生产链、供应链、产业链的全过程安全,先后完成4.5万亩高标准农田整治工作,相继实施部级轮作休耕面积3.5万亩,所属新汴居成功申报为省级农业生态循环试点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目前全乡6.6万亩耕地全部流转至140个种植主体,调结构面积达3.5万亩。
每年重要时间节点,石集乡安排机关干部下到田间地头,对机播小麦、机插水稻面积和墒情,夏收秋收时节的秸秆禁烧利用情况进行督导,从源头抓起奠定粮食丰收基础,为粮食安全添秤加码。在此基础上,石集乡对规模、区位、特质不同的土地进行相应的合理划分使用:对土地流转后,多整合出来的一些靠近“大片田”的,经过一年一年不断平整适合作为耕地的,坚决作为耕地,为种粮“加分”;对清理盘活出来的低效用地,以及小块、零星土地,先划转“小园田”——采取人工插秧、收割、脱粒的手工原始耕作方式;对暂时不适合但又有潜力用作耕地的,进行土壤改良;对于靠近农民新寓的“边角料”,整合成“咱家小菜园”,让有着土地情结的农民栽种蔬菜、记得住乡愁;对适合招商引资、项目落户的,划归招商专用或参与全县土地调剂;对于紧靠柳山湖、汴河、溧河,确实不能用作耕地的湿地、洼地、水塘,改建成水产养殖塘口,扩大螃蟹、鱼虾养殖,使苏北“鱼米之乡”真正有米、有鱼,成为名副其实的悠然水乡、农渔天堂、大湖粮仓。
现代研究证实了泗洪存有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和最古老的水稻田。土地也有生命,养护好才能种出好庄稼。近年来,石集乡围绕“优质稻米+有机蔬果+水产养殖+特色农旅”生态低碳农业总体规划思路,累计建成5500亩“世外桃源”稻虾共作基地、1000亩院士“三新”现代农业创新实验基地、800亩省淡水研究所虾蟹种苗创新基地等12个优质“百园工程”以及德康畜牧、总投资2.5亿元的大华种业等龙头农业项目,生态特色农业面积达1.6万亩,绿色蔬菜2000亩。石集乡的做法受到各级肯定,国家自然资源部国土培训班专程来乡参观学习,石集乡精心打造的全国首家乡镇级稻米博物馆已成为泗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镇园之宝”,被选定为宿迁市干部群众学习观摩点之一。
“一粒种子”是粮食安全生产的“芯片”:播下希望“一粒粟”收获丰收“万颗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当前中国粮食增产良种的贡献率已达到45%,未来提高农业产量的根本出路和核心就是种子。
种业振兴,首先要培育好种子企业这个发展的骨干力量。为此,石集乡招引宿迁大华种业亿斤种粮项目落户现代农业产业园,投资1.2亿元主攻育种。目前大华种业与南农大、河南省农科所、山东省农科所、扬州市里下河农科所、常熟农科所、淮阴农科院等科研院校达成战略合作,推出的郑麦1860、伟隆169、大粒王等籽种开创小麦高产高效的先河,有的亩产达到1000公斤,接近了黄淮流域最高产量。他们还先后育成小麦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淮麦华麦1号、2号、4号、5号、6号等15个品种,合购小麦经营权品种淮麦28号、35号、43号、涡麦9号、郑麦9023、郑麦7698等12个品种,水稻品种华粳5号、华粳6号、华粳7号、华粳8号、华粳9号以及大华香糯、泗稻16等21个自主新品种。他们还建起500亩的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主攻水稻种子研究。2020年8月,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支持下,宿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陈卫军研究员等亲自实施,研制培育出泗稻16号、泗稻20号、泗稻212、泗稻1898等品种以及冬季休耕田水稻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此项目对石集稻米很有指导促进作用,也提升了“味稻小镇”品味,受到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肯定。
规划面积1050亩的“张洪程院士种子创新试验基地”正式签约落户石集后,围绕水稻开展优质品种选育、研发与品牌化开发,联合培养相关科技人才,打造“政产学研企”合作模式。基地还购置了无人植保机、九道工序种植机、无人驾驶拖拉机、测深施肥无人智能插秧机等农机新型装备,建设智能化病虫害测报系统、物理杀虫灯等设备,给石集乡的粮食生产带来新契机,为石集乡建设新时代“大湖粮仓”提供了技术平台支撑。
王之前 供图
“现代化”是粮食生产的“必行路”:生产经营新方式让生机充满“希望的田野”
保障耕地生产出安全粮、放心粮和优质粮,必须以农业现代化为抓手。石集乡近年来不断推进包括经营模式创新、农用机械更新等在内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石集乡坚持农业科技自主自强,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加快补上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物资装备短板。
今年夏收夏种期间,为确保全乡4.6万亩小麦颗粒归仓、4.7万亩水稻插秧安全顺畅,石集乡干群群策群力,累计调度收割机240余台、离田拾草机和打捆机械30余台、旋耕机120余台、插秧机80余台进行作业,全乡46座泵站全部维修保养到位,均开闸上水,全面满足水稻栽插用水需求。
现代化也是人的现代化,粮食安全离不开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保护。为克服种粮成本增加,效益不高,甚至出现亏损的情况,石集乡试行“土地托管” “订单农业” “粮食银行”、代储等现代化手段,创新经营方式,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形成农场与农户产业链条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近年来,石集乡已注册家庭农场及农业专业合作社167个,直接带动当地群众从事农业就业1000人,实现年增收500万元。
在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下,石集乡传统的“脸朝黄土背朝天”逐渐退场,智能化的农业机械走进农田,“看天吃饭”成为过去,越来越有“科技范儿”的农业生产让农民掌握主动权。种植大户许芳说,现代化的总趋势不会变,随着现代化智能化深入,很多问题会越来越好。
“粒粒皆辛苦”是“舌尖上的粮食安全”:节约减损开辟粮食增产的“无形良田”
“节约是另一种增产,节粮减损相当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乡长立冬冬说。石集乡作为粮食主产区、高产区,坚持强化对粮食消费环节厉行节约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堵住“跑冒滴漏”,推动实现粮食安全全链条节约减损。
石集乡广泛组织开展“世界粮食日”“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食品安全宣传周”“科技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利用粮食科普基地和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稻米博物馆”及“乡村幸福大舞台”等平台,开展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弘扬爱粮节粮的优良传统,同时创新宣传内容和载体,推出一批公众喜爱的爱粮节粮宣传册、招贴画、公益广告等,利用乡政府、乡贤、村居等微信朋友圈推送爱粮节粮内容进行宣传,倡导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
他们积极宣传2021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爱粮节粮”进社区、进学校、进食堂等行动,引导社会公众自觉践行“光盘行动”,切实防止“舌尖上的浪费”。为提高爱粮节粮行动向更高层次拓展,他们运用新技术推进小麦综合利用,深度开发膳食纤维、低聚糖等产品,加大谷氨酸、赖氨酸、山梨糖醇等药用添加剂的研发应用力度,对米厂加工后的稻壳子进行发酵酿酒再利用。
涉粮问题无小事。近年来,石集乡严格落实国家夏粮、秋粮收购政策,落实种地补偿补贴政策,在涉及乡层面的粮库设施建设、运输、经营以及粮食收储库点资格审批上,坚决杜绝乡层面压低粮食收购价格、虚增粮食损耗量、违规倒卖政府储备粮、签订虚假动态储备粮采购协议、截留轮换粮销售收入等容易滋生涉粮腐败的问题,配合国家重拳出击,对粮食腐败“零容忍”,为粮食安全奠定基础。
石集乡还积极响应宿迁市《人情新风“宿9条”》,倡议移风易俗新风尚,减轻人情负担,轻礼重情,建设文明乡风。乡领导班子带头不办“升职宴”“调动宴”“升学宴”“乔迁宴”,不随“生日礼”“祝寿礼”“出生礼”,代之以健康有益的“成长之礼”“升旗仪式”“荣退仪式”。
粮食安全信心增,村美民富产业兴。石集乡处处彰显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村强、景美、民富的“苏北最美乡村”美丽画卷,奏响乡村振兴的魅力乐章。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歌”节奏中,洪泽湖畔的石集人辛勤耕耘,接续奋斗,用一个又一个丰收,一年又一年增产,展现“大湖粮仓”坚如磐石般韧性和底气。
梁一(作者系2021届江苏省委选调生,现工作于宿迁市泗洪县石集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