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艳阳高照。走进重庆市潼南区米心镇龙王村的水稻种植基地,成片的水稻田长势良好,枝枝稻穗低垂,粒粒稻谷饱满,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这里原本是杂草丛生,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规划过后,今年我们种上了水稻,现在长势还不错,过几天就要收获了。”该村党支部书记蒲树林说。
自今年初以来,米心镇狠下功夫整治撂荒地,截至目前,全镇撂荒地复垦面积1600余亩,复耕复种率100%,闲置土地变良田,牢牢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
精准施策让土地资源“活”起来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转移,原本有耕地44600亩的米心镇土地闲置现象日益严重。
如何让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让撂荒地变良田?这成为米心镇党委和政府思考的问题。
该镇党委书记吴雪春向记者介绍,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今年以来,该镇把撂荒地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对全镇存在的撂荒地开展边排查,边整治,边利用,逐户逐地块认真分析研究撂荒耕地的撂荒类型及撂荒原因,制定统筹利用撂荒地具体方案,做到一户一策、一地一策;多次召开撂荒地“复耕复垦”专题会议,以“零容忍”的决心推进耕地撂荒整治;在全镇加强宣传,全力营造全镇撂荒地整治浓厚氛围,引导农户树立保护耕地安全意识,积极主动参与,进一步将撂荒地整治工作任务落实落细,从而推动撂荒地整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由此,一场轰轰烈烈的由镇、村两级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群众积极跟进的农村耕地整治攻坚行动全面铺开。
“针对农村失能家庭无人种地、因病因残无力种地的问题,我们结合群众意愿,委托合作社和其他农户代管经营,确保耕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有效解决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农户‘无人种地’和‘谁来种地’等问题。”吴雪春告诉记者。
至此,该镇因地制宜,整合各种有效资源,1600余亩复耕复种土地中,垦造水田370亩,企业和种植大户流转土地550余亩。同时,该镇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分级制定实施流转扶持政策,促进农村土地向农业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能手流转集中,形成规模效应。
科学轮作让闲置地成为“致富田”
如何把撂荒地变成“致富田”,米心镇在复耕复垦的过程中,根据各个村(社区)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走出一条科技种田之路。
近日,记者在童家村的集体经济种植基地里看到,连片的农田一派生机,一大片绿油油的大豆正在茁壮成长。而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草丛生。为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撂荒现状,该村党支部在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采取“稳面积、增产量、促提效”的方式,集中整治土地撂荒抛荒,让撂荒地长出新的“绿色”。
“我们将采取土地轮作的方式,让土地充分利用起来。等到大豆收成后,我们准备在地里种上榨菜。”童家村党支部书记唐红英介绍,土地轮作的方式,有利于保持、恢复、提高土壤肥力,均衡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抑制病菌生长,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还有利于合理均衡地使用农具、肥料、农药、水资源及资金等资源,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将土地进行轮作,是米心镇在整治撂荒地,夯实基础方面的一个缩影。此外,该镇常态化邀请农技人员下村指导农业种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下田,实地了解播种进展、播种质量、虫害治理、农资供应和价格变化等情况,为村民提供应对措施,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提高生产科技含量,并调配农业机具,加快秋收秋播进度。
“自从我按照专家指导的技术种植水稻之后,产量提高了,大家对种植水稻的热情越来越高涨。”米心镇吉家村集体经济负责人何洪光说。
为确保复耕复垦地不再丢荒,米心镇采取动态监测、政府激励、惩戒约束机制,在激发村民种植积极性的同时,筑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为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筑巢引凤”。目前,该镇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村企合作、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粮油复种面积达到28000亩,“通过政策、技术、资金帮扶等措施落地,不断提升农民种植积极性,给集体带来可观的收入,真正鼓起村民的‘裤腰包’,增厚集体的‘家底子’。”米心镇党委书记吴雪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