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秋种以来,山东省昌乐县红河镇肖家河村通过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专业化服务”发展模式,今夏迎来了小麦大丰收,当前秋粮也丰收在望,实现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村集体共同增收。
富民强村,有何启示?红河镇党委书记肖华介绍:“通过党建引领,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专业化服务’模式发展粮食规模化、专业化种植,实现了政府抓粮有抓手、村集体增收有手段、农民获得‘保底+分红+工资’多元收入和粮食的稳定增产。下一步,红河要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思路,因村制宜推广肖家河经验。”
领办合作社,增粮富民强集体
走进70岁村民刘善文家,整洁干净的小院内鸡冠花开得正艳、马齿苋簇簇油绿。“加入了村里的‘大家庭’,今年17亩地按每亩500元的价格保底入股。原本,俺老两口根本种不了这些地,只能以每亩200元的价格租给亲邻,这一下子就增收了5000多元,年底还能拿到分红。”谈起收益,刘善文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还嘱咐儿女现在种地省心省力,以后安心上班不用回来帮忙。
老人口中的“大家庭”,正是去年9月份村党支部领办成立的肖家河村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兼任合作社理事长的村党支部书记刘科元,从“村村通”“户户通”“五清强基”“厕所革命”到“绿满乡村”一路干过来,算得上是头脑活、眼光远、嗅觉敏的“乡贤能人”。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肖家河村连片调整出300亩土地,开展全程托管种植。半年下来,连片种植新增面积约10%,粮食单产增幅约20%,小麦亩产达到1200斤,仅这一项就实现销售收入45万元,全村户均增收1100元;扣除成本后,村集体与入股农户按比例分红,收益22万元,昔日捉襟见肘的村集体经济,如今有了余额。
“村集体有钱,就好集中力量办事了。”刘科元说,今年,该村响应“绿满乡村”建设行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的带领下,先后栽植海棠、红枫等绿化苗木2万多株,建成“口袋公园”和文体广场。如今,一进村口,只见苗木花枝招展,嶙峋假山点缀其间;凉亭古色古香,别致长廊上丝瓜花攀绕;凉椅、阅报栏、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农民过上了“推窗见绿、出门赏景、起步闻香”的宜居生活。
众心拧成一股绳,从“单打”到“共赢”
“粮食合作社算是办对了。”看到合作社带来的效益,刘科元倍感欣慰,“户籍人口1022人,常住人口连300人都不到,古稀之年还在种地的老人就占了一半,一亩地200元几乎没人租种。土地利用低、产出效益低,村民各干各的,谈什么村集体收入。”
办粮食合作社,破解群众和村集体增收难题,刘科元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一方面,国家要求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何况就目前与长远看,规模化种植、合作经营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村“两委”考虑到粮食价格稳定,受市场波动影响小,还有政府补贴,综合考量后决定发展粮食种植合作社,用“农民入股+全程托管”模式,实现粮食生产规模化、专业化。
敢想敢干,顺应民意。肖家河村“两委”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宣传政策、阐明利弊、争取支持。“我们一亩地500元保底,参股的年底享受20%分红,不参股的每亩给600元,鼓励群众通过土地入股、直接流转、土地调换等方式,将土地交给合作社管理。”刘科元坦言。1个多月的时间,合作社就流转土地近300亩,有103户村民以土地入股。
从人心涣散到抱团发展、从闲散地块到成方连片,沉睡的土地资源一下子苏醒了,从秋播、春管到夏收,滴灌设备遍布田间、无人机往来喷防、收割机穿梭收割,小乡村搭上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快车”。
“以前村民单打独斗,现在村民、集体、干部多方共赢。‘蛋糕’做大了,切好分好,31万斤小麦才妥妥丰收,实现了22万元村集体收入。”刘科元说,“下一步,随着合作社成熟运转,我们将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而培育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让他们示范带动全村村民走出一条绿色兴农、科技兴农、质量兴农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