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农业要闻

中国新农民在江苏常熟展现三农新活力

2022年11月14日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本网讯11月12日,由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农民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主办,江苏常熟市农业农村局、常熟市海虞镇人民政府承办的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重点活动——第二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海虞镇铜官山村举行,故事会以“庆盛会、迎丰收”为主题,以“有三农情怀、有创造智慧、有引领能力、有突出贡献”的“中国新农民”为主角,讲述中国三农故事,展示中国新力量。

  开幕式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通过视频讲话。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曹丽虹等嘉宾共同启动故事开讲。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何兰生,常熟市委副书记潘志嘉分别代表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领导致辞。

  十五位来自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和新闻宣传单位推荐的三农工作领域的佼佼者,走上讲台,以线下和线上方式,围绕“大国三农”中的核心问题,讲述中国农民的故事,诠释新时代我国三农新征程、新格局、新业态、新思路、新途径、新模式和新图景。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二级巡视员陈建光,中国妇女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孙钱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秘书长唐园结,农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詹新华,浙江省乡村振兴咨询委委员、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会长蒋文龙等专家,对15位“中国新农民”的事迹和分享给予充分肯定和精彩点评。

  专家们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老乡唱主角;新的时代需要更多爱农业、懂技术、擅经营的中国新农民,把党的惠农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把新的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把新的要素引入广阔乡村,为乡村带来新思路、新模式、新活力。

  “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已连续两年被中国农民丰收节组委会列为丰收节重点活动。本届活动在去年首届活动的基础上,扩大了分享人推荐量,优化了活动流程,分为“大国粮农”、“共富头雁”、“特产精英”、“科技领跑”四个板块,力求将故事会打造成展示新时代新农民精神风貌的精品活动。

  江苏常熟市尚湖镇久源丰家庭农场主张利强,是留学日本的80后硕士研究生,在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后决定返乡创业。他接手父亲承包的500多亩家庭农场,率先购置并使用烘干设备、无人植保机等现代农业新技术;注册自主品牌,向周边市场销售新鲜大米,从开始仅销售100亩到现在500多亩地的大米均实现了自产自销,他的家庭农场每年纯收入在50—70万元以上,成为当地粮食类家庭农场的典范。

  苏州市相城区金香溢农机服务合作社理事长朱赟德,大学毕业后“扎”进了水稻种植领域,为了从一个农业“小白”快速成长为合作社带头人,他每天“泡”在农田里,田间地头成了他的“实践场”。经过几年技术攻关,品牌大米“金香溢”全年总产基本可达1000吨以上,成为江苏省名牌农产品,建设168亩有机水稻和3000亩绿色水稻生产基地,每年销售额达到800多万。他还为周边农户提供水稻生产全产业链服务,服务面积7000余亩,实现了从一颗种子到一粒大米全程作业服务,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江苏常熟市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副总经理朱珂蔚,讲述了“人多地少、工业发达”地区如何实现政府责任和农民利益兼顾、稳粮与增收同步。虞盛农产品合作社在实践中探索“政府投资、农民入社、职业经理人运营”的新型合作社模式,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统分结合”,合作社做加工、做品牌,种植大户做种植,最大程度发挥组织优势;销售推广中实现“品牌统一”,建立“虞盛”自主品牌,提高农产品溢价;以社会化服务为导向进行利润分配,通过“米券”等形式每年返利于农民。

  齐河县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本刚,2004年为解决当地土地沙化严重、粮食产量不高问题,成立齐河县金穗粮食种植合作社。对托管小农户实行统一管理、统购统销、订单生产,改变了传统农业规模小、经营粗放、经济效益低的状况。先后投资1660万元,修建社员培训室、农机农资仓库、粮食仓库及办公场所共4250平米,配备耕种设备239台套。经过13年的坚持和发展,合作社已有社员3656户,入社土地56000亩。袁本刚用平凡的坚持诠释着不平凡的能量,在农业生产一线,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北大荒农服集团冀鲁豫区域农服中心董事长高东旭分享了北大荒集团通过在全国优势区域快速组建区域农服中心,专注于构建专业化、标准化、企业化、社会化粮食种植服务体系。作为老牌国企北大荒农垦集团的全资企业,2021年北大荒农服在黑龙江省内外开展粮食种植社会化服务面积1080万亩,带动职业粮食种植大户和小户12万户,有效助力地方粮食生产,为农民节本增收6.4亿元。

  湖南益阳市安化县东坪镇马渡村党支部书记廖建毅,作为退伍军人,带领村支两委勇挑重担,大力加强基础建设,积极引导群众和乡贤参与村级自治共建。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他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打造农业+旅游+果园研学基地模式,发展黄精种植林下经济。曾经因一面“公共食堂”的“红旗”,毛主席派中央调查组两次调研安化县马渡大队,形成了“与民共苦、俯首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马渡调查”精神内核;如今,马渡村在廖建毅的带领下,再次发挥党建力量,谱写“水乡巨变”新篇章。

  浙江米果果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照米,作为事业有成的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满怀对党和国家的感恩,2013年决心返乡带领乡亲致富。从回乡创业起,他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天工作十六小时,截至目前已投入5.6亿元,解决周边剩余劳动力300多人,每年发放工资2000多万,米果果小镇资产10%送给区域农民,每年为核心村增加集体经济收益100多万元。在十年的探索中,他提出现代农业“五指理论”,米果果小镇已成为中国农业园区带动当地农民共同发展的成功典范。


  四川蒲江县寿安街道吕石桥村党委书记、主任白蓉华,虽在城市事业有成,但乡村总是她放不下的牵挂。她返乡任职后,自掏腰包,带头成立蒲江县众鑫柑柚专业合作社,为全村村民提供700余个工作岗位。白蓉华创新性地将扶贫资金注入村集体联合社,再以联合社名义入股众鑫合作社,代表全体村民入股,真正让村民做到了租金、股金、酬金三重收益。2021年,吕石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8550元增至33000元,白蓉华将“扶贫输血”变为“自主造血”,带领全体村民走上了脱贫奔康的道路。

  山西省黎城县洪井镇霞庄村民委员会乡村振兴委员会主任李建华,于2012年返乡,面对“守着聚宝盆,过着穷日子”的村庄现状,他提出“以文兴村”的发展理念,对内挖掘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宗族文化、民居文化,从中提炼出其价值优势,对外则寻求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认可。经过不懈努力,霞庄村于2014年被纳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2019年成功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李建华的带领下,霞庄村声名远播,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改进,村民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碧桂园集团驻贵州乡村振兴项目部负责人盛长城,在2017年入职碧桂园后,持续六年奋战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一线。2020年,他主动申请作为帮扶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驻村干部,从广东来到四川昭觉县三河村,开展村企党建结对共建,形成了“公司+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乌金猪养殖模式,推动开发深加工产品。此外,还帮助建设村史馆和文旅民宿,在当地开展“粤菜师傅”等免费技能培训,帮助不少村民实现就业。2021年6月,盛长城离开四川前往贵州,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他以不停歇的脚步践行着“带领农民过上好日子”的庄重承诺。

  云南景洪市阿达嘎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马连,生于勐海县勐往乡偏远的哈尼族村寨,少时父亲去世,她靠勤工俭学,供弟弟读书。2014年,她用挣来的第一桶金,成立公司。作为产业发展带头人,她一直收购用生态饲料喂养的猪,以确保肉猪品质,坚持打造绿色生态产品。2014年到2020年,阿达嘎商贸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先后带动1200多户农户养殖小耳猪、茶花鸡增收致富,每户平均增收4700元;累计帮扶368户建档立卡户,每户平均增收14988元。马连还热心公益,通过发动20个省市爱心企业,帮扶景洪387名异地集中办学的瑶族学生。

  陕西靖边县众信农业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刘向军,早年创建企业时,就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力求实现公司效益和农户收入同步增长。2013年以来,他以股份经营方式,在靖边县海则滩镇流转土地3000多亩种植马铃薯,建立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通过示范带动,在靖边县周边地区带动农民种植马铃薯规模化、标准化面积达到20多万亩,增加马铃薯产量15000多吨,为每户农民增加收入3000多元。实现了马铃薯产量、农民收入、机械化效率、农机户效益、水电设施利用率“五提高”。

  遵化市天方圆香白杏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才秀东,面对家乡好杏卖不上价问题,申请注册了“娘娘贡”品牌商标,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分级包装;带领村里年轻人建立网上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和销售。同时,为改变小农户简单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组织农户规模化生产,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几年下来,当地香白杏的产量达到了800多万公斤,价格由原来的一公斤2元涨到16元。香白杏持续走高的销售成绩带动了果农增收,成为娘娘庄乡的一个支柱产业和富农“金疙瘩”。

  河南来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敏,出自名校北大,京城创业有成。她于2008年返乡创业,创建“六千顷”农产品网络品牌,通过农村电商服务站收集农产品信息数据,汇集数据后统一对接上游农产品采购商和电商零售,把具有本地特色的确山红薯和邵店土豆等农产品销售到河南省内外。在此过程中,李敏发现由于农产品品类不一、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制约农产品上行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她于2015年6月创立“来村网”农村电商平台,结合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采购需求和农村的实际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开展订单农业和农产品代卖,同时为农户种植全过程提供人工智能标准化服务,建立了“农村电商+智慧订单农业”全新模式。

  新疆尉犁县极飞保障中心管理员莫晓钰,曾是一名大城市的摄影师,因想换一种生活方式,独闯新疆。从一个农业“小白”开始,她全程跟拍记录了2个年轻人管理3000亩棉田的挑战,而按照传统种植管理方式,3000亩棉花一般需要25—30人进行劳作。他们不仅在管理环节总体节省了每亩400元左右的成本,还总结出一套数字化、智慧化种植模板。莫晓钰通过复制他们的经验模式,一个人管理500亩棉田。如今,她在尉犁县已经种了一个种植季的棉花。作为一名党员,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用科技的力量去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智能化发展。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