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所谓的第五批次土拍注定将在新年后举办,因此2022年土拍市场实际上已画上了句号。
这一年里,北京共举办4次集中土拍,累计成交55宗宅地,实现土地出让金收入1615.31亿元。
同比2021年,今年北京少卖了7宗宅地,土地财政收入减少了489.191亿元,降幅约23.24%;相比2020年,即使多卖了7宗地,但土地出让金却少收122.24亿元。
在2022这不堪回首的一年,北京土拍市场也经历了一个算不上好收成的年景,让我们从土拍的数据中去看北京楼市的变化与趋势:
1、供地宗数少了,成交率提高了
2022年,北京继续土地集中供给制,共举办4批次土拍,累计上架59宗宅地,成交55宗,供地与成交宗数均比去年减少。
在吸取了2021年后两批流拍严重的教训后,今年采取了预申请用地公示的方式,先进行摸底,然后再正式挂拍,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流拍的现象,成交率大大提高至93%,仅有4宗流拍,其中丰台区有2宗,朝阳区与石景山区各1宗。
2、底价成交增加,整体溢价率降低
今年成交的55宗地中,整体溢价率约5.68%,相比2021年下降约0.7个百分点;有13宗竞至地价上限,溢价率达15%;底价成交有25宗,相比2021年的17宗增加近50%。
底价成交增加的现象并非北京独有,在今年集中土拍中,很多城市频频出现地方城投公司兜底拿地的现象,而这一情况也引起了高层的重视。10月份,财政部发文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对这种现象明确给予严格控制。
整体溢价率降低与底价成交增加,说明房企拿地热情不高,但北京地方城投兜底现象并不严重,占比不足10%。
3、央国企主导,民企淡出
国进民退的趋势在土拍市场愈演愈烈,2022年,仅有6宗地的得主中出现了民企的身影,其中只有旭辉+路劲联合体、懋源分别独立各拿1宗地,其它4宗均为金地、龙湖分别与1家央国企组成联合体拿地。
事实上,别说成功拿地,就连每批报名参与竞拍的民企数量也大大减少,说明绝大多数民企选择了躺平。相比2021年,融创、卓越、碧桂园等民企在今年均无斩获。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万科虽然在二批次土拍中露了一面,但是仍然没有拿地。
4、中海独揽8宗地,建发黑马本色不改
今年参与拿地的企业共37家(以集团品牌计算),相比2021年少了10家。大多数地块被房企组成的联合体竞得,但中海8宗地均为独立竞拍,共斥资314.55亿元,成为今年最大“地主”。
华润置地、中建均拿5宗地,总地价分别超过200亿和100亿元,但都有联合拿地。
绿城第一批次土拍独揽3宗地,耗资98.4亿元,在年初打响头炮后,即偃旗息鼓,此后未再拿地。
首开是2021年的拿地大户,但今年仅拿2宗地,其中1宗为联合拿地。其它市属国企如城建、金隅、建工、住总、首创、三元嘉业等各有斩获,其中城建参与6宗,独立拿地4宗,为北京市今年拿地最活跃的房企,首农集团旗下的三元嘉业为土拍市场新面孔。
建发房产作为外来国企,今年再夺3宗地,仍然保持黑马本色,表现出扎根北京的决心。其中2宗独立拿地都竞至了顶价,1宗为联合拿地,3宗地成交额共94.185亿元。
5、地块标的降低,50亿+仅6宗
或是为了保证成交率,今年上市地块大宗标的减少了,成交额超过50亿元的地块仅6宗,其中最大标的额为丰台亚林西地块,即华润置地以底价74.7亿元竞得开发的北京悦府。
成交楼面价最高的是朝阳太阳宫地块,即中建玖合府,达到8.83万元/平米,该项目也是集中供地以来指导售价最高的,为13万元/平米,但有10%政府共有产权,实际售价为11.7万元/平米,这也使得该项目成为今年最抢手的热盘,是唯一实现开盘即罄的项目。
6、开发条件变得友好,现房销售已成趋势
在2021年土拍中,共25宗地需配建公租房、人才公寓或保障性租赁住房,这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开发商的开发成本,并对商品房社区的品质形成一定影响。
今年,虽然第一批次仍然有3宗地需配建保障房,但从第二批次土拍开始,新地块不再设置此类条件,为拿地的开发商进行了减负。
去年出现的新型政府共有产权商品房,今年只产生了2个此类项目,即北京瑞府与中建玖合府,均为10万+项目。
帮主仍然认为,新型共有产权商品房是个好的政策工具,但是用错了地方,应将此政策用在更需要得到资金宽松扶持的刚需、刚改项目中,而不是为豪宅打折。
此外,今年成交55宗地中,没有一块用于开发保障型共有产权房。
总体而言,政府也在根据土拍的实际情况,调整供地政策,后期入市的地块开发条件更加友好,即使有配建,也是社区商服用房或教育、文体等设施,有36个项目住宅用地十分纯粹。
现房销售成为今年及未来的供地趋势,共有10个项目需有现房销售面积,总面积达20.4万平米,占比年度总成交建面约4%。
7、高标准、超低能耗、全龄友好社区成硬性指标
在对开发住宅的建筑标准方面,今年的土拍也发生了变化,高标准、超低能耗成为开发硬性指标。
在第一批次土拍中,各地块规划条件是这样描述的,须满足以下最低品质保障要求: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实施装配式建筑且装配率达到 60%即 A(BJ)级、设置太阳能光伏或光热系统。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方案还是竞拍程序中的最后一环。
但从第二批次开始,每宗地规划条件的描述已改为,须满足以下高标准商品住宅基本品质要求: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实施装配式建筑且装配率达到 60%即 A(BJ)级、设置太阳能光伏或光热系统。
高标准成为每个项目必须满足的条件,在建筑要求方面的改变主要为实施超低能耗建筑,具体而言是在建筑外墙保温层材料的使用上有区别,会增加建筑外墙厚度,但在计容时不会将增加的墙体面积计算进来,不会因此而影响实际得房率。
此外,建设全龄友好社区、进行适老性设计成为普适标准。
套内7090标准仍然沿用,但是各批次设置该标准的地块逐渐减少,分别为7、4、1、1,预计明年该标准将逐渐淡出,减少行政干预、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是正确的做法。
8、房价保持平稳,地价小幅上涨
2022年成交的55宗地,平均综合楼面价约3.33万元/平米,相比2021年微涨约2000元/平米。
但若比较同板块2021年与2022年的拿地价,如朝阳王四营、崔各庄、十八里店,丰台园博园,石景山衙门口,大兴西红门等板块,起拍价与成交价均有较大幅度下降,这促进了今年土地的成交,却对去年拿地的项目形成了挤压。
从指导售价看,整体上今年成交8万+高价项目较多,共18个,相比2021年多了3个,北京新房房价基本保持平稳。
具体到区域,只有海淀永丰中海富华里·富园项目略微上调2000元/平米,石景山五里坨新项目相比同板块限竞房呈大幅上涨,其它板块价格基本与2021年相当。
成交55宗地中,指导售价高于10万元/平米有4宗,7万—10万元/平米区间有22宗,5万—7万元/平米区间有17宗,低于5万元/平米的有12宗,主要集中在顺义、房山、密云、怀柔、平谷等区,说明主城区与近郊市场,依然是改善产品占据主导。
9、推出三个试点项目,首付标准有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