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农事忙,地处滇中腹地的楚雄彝族自治州,一台台“大铁牛”——旋耕机在田里穿梭,一行行深翻过的土块仿佛整齐的鱼鳞镶嵌在田间。在禄丰市广通镇甸尾社区小甸尾村民小组村民杨华明承包的45亩连片土地里,“大铁牛”轰鸣声不断。“连片种植好,机械化程度高,省时省力!”对连片种植,杨华明赞不绝口。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
杨华明正在地里忙活。滕彦摄
杨华明以前也种地,可种的是“巴掌田”,这里一块那里一块,耕种不方便,“大铁牛”难下田,费时费力。这几年,在当地烟草部门帮助下,社区盘活土地资源,化零为整,小田变大田,“大铁牛”想开到哪里开哪里,杨华明轻松不少,种地成本也随之降低。
51岁的杨华明书读得不多,年轻时觉得种地没出息,甩开自家“一亩三分地”,出门干起装卸工。
装卸工不好干,每天八九个钟头,人累,晚上一沾枕头就睡,赚钱还不多。10多年前,看别人种烤烟效益还行,他眼红,回家自己种。
起初在自家田里种,每年五六亩,东一块西一块,“大铁牛”用不上,起垄、打塘……样样离不开人,虽说收成还行,但费时费力,想致富,难!
“国家提倡农业机械化,我们啥时候能实现?”他心里嘀咕。
有这样想法的远不止杨华明,远的不说,同社区村头村民小组的凤琼翠就这样想。
凤琼翠20世纪90年代从名为“平地”的村子实则是山区的另一个村子嫁到甸尾。“甸尾比我们那儿平,交通方便,日子肯定比娘家好过一点。”她当时想。
实际差不了多少,“虽说地平,可家家‘巴掌田’,翻犁、起垄、打塘、移栽、覆膜……管理成本高。”她想:“要是能连片种,机械化跟上,日子肯定比现在好。”
杨华明和凤琼翠的期待也是村里其他人的期待。前些年,眼看村里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不少地撂荒,两家人流转闲置土地种庄稼。
随着种植面积增大,加上又是连片,犁地、起垄、打塘、盖膜有灵活配套的作业一体机,锄草培土有中耕培土机,打农药有无人植保机,又有技术辅导员手把手教,两家人收入蹭蹭上涨。
有了杨华明和凤琼翠这样的“星星之火”,甸尾社区行动起来,在土地流转模式上下功夫,专门成立土地流转工作小组,帮助想发展农业的村民更好地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
别说,这个小组作用真不小。2021年,凤琼翠想流转村里一片地种庄稼,这片地属十多户人,有一户不同意,担心栽烟后影响自家小春季种蚕豆。
“这家人的地刚好在地中间,如果不流转,就连不起片,机械化不好操作。”凤琼翠把问题反映给土地流转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基本是村干部,威望高,他们上门摆事实讲道理,这户人家终于同意流转。
村里盘活土地资源的同时,烟草部门没闲着,配套建设了沟渠、机耕路等基础设施,方便了“大铁牛”作业,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村民们的种地成本。
去年凤琼翠和杨华明两家人又利用烟地种油菜、蚕豆等作物,走多元发展路子,提高土地生产效益,增加收入。
不愿种地的农户除了选择像往年一样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富余劳动力也有活干:每亩土地流转金八九百元,还能给种植大户务工,每天收入一百块左右。
“租金不低,还有务工收入,且务工自由,家里有事就忙家里,家里事少就去务工,反正都在村里,方便得很!”一名村民说。
连片种植在甸尾社区目前效果凸显:2022年,社区流转土地面积1218亩,流转比例达91.6%,村里的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提升,田里的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拿甸尾社区来说,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仍存在配套产业加工体系不健全、产业规模较小、用工需求旺季用工难等问题。
出现问题不可怕,楚雄州烟草部门正结合实际,配套高效基础设施,强化科技引领,创新组织方式,旨在建立多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助农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