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管大忙时节。3月7日,记者在清丰县固城镇黄焦村的田间却见不到一个农民忙碌的身影,只见4台植保无人机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在绿油油的麦田上空来回穿梭,飞过之处,洒下的雾化农药瞬间弥漫开来,田里的麦苗随着气浪摇曳,尽情享受着“药浴”。
“现在小麦处于返青起身期,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阶段。今天我们组织飞防作业,给小麦补充一些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目前看,今年麦子的长势应该很不错。”当日,周建士和黄建军在田间共同查看麦苗的长势。
周建士是清丰县惠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惠农合作社”)理事长,黄建军是黄焦村党支部书记。黄焦村处于城乡接合部,距离清丰县城和市城区都很近,全村836口人1500亩耕地。2020年,经全体村民同意,村里将1500亩耕地全部委托给惠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开展土地托管,从种到收全部由合作社负责。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统一作业、统一植保、统一灌溉、统一销售。群众每亩地有800元保底收益,之后根据当年收成还有二次分红。
“以前每年一开春,地里全是人,浇地、施肥、打药,样样都得干,累得可不轻。土地托管以后,群众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再也不用为种地操心了,老人能在家歇歇,年轻人可以放心地外出务工了。”黄建军高兴地说,“人家合作社比我们农民会种地,管理更加科学,采用的都是高科技。去年,我们的粮食就获得了大丰收,今年看着也不会差。”
一旁的周建士对黄建军口中的“高科技”进行了解释。“你看,像我手里拿的这个多光谱巡田无人机,这1500亩地用它十几分钟就飞一遍,通过多光谱影像导入后台管理平台,农作物的长势一目了然。我们根据长势的数据分析,再把这些数据上传到植保无人机上,就能实现农作物的变量施肥和精准施药,不但给我们的管理带来了很大便利,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周建士说,通过无人机精准施药,可降低20%的农药用量;通过变量的精准撒肥技术,可减少15%的化肥施用量。
说话间,刚刚作业完的植保无人机精准地降落在起飞点。“以往,打药是最头疼的事儿,费时费力,还打不匀。还是高科技好啊,又快又准,麦苗叶面和根部都能喷到。”从田间小道经过的黄焦村村民黄留军感慨道。黄留军家有5亩地,土地托管后,他去周边建筑工地打工,一个月有三四千元收入,切实尝到了土地托管的甜头。“土地托管真不孬,现在自己不种地,收益反而高了,既有保底收入和分红,还能腾出空去周边打工,可比原来强多了。”
黄建军笑呵呵地接过话茬:“这是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大家再也不用操心种这几亩地,我们村有三分之二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安心去挣大钱了。以前,一到秋收或者种麦的时候,在外打工的还得想办法赶回来,耕种至少得忙一个月。这一个月一天就少挣三四百元。这个经济账一算,老百姓托管的意愿越来越强烈,现在都愿意走托管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