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淮南讯:“我家7亩多土地全部托管给合作社,老伴也退休了,孩子们也成家出门打工去了,我成了家里最闲的人,通过手工编织技能培训,谋一份‘工作’。”潘集区泥河镇大树李村村民赵秀珍高兴地说。7月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手工编织技能培训活动在潘集区泥河镇展开,为广大妇女送去知识和新兴技能,拓宽其创业就业渠道,进一步提升农村妇女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近年来,潘集区泥河镇土地托管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的单一生产经营模式,还充分利用起了小块地、撂荒地,将“小田变大田”土地成方连片,为全镇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土地托管”助力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的新路子。
“我们全村近3000亩土地,土地托管2600余亩。去年实现村集体收入108余万元,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达118余万元,农民户增收3000元。”潘集区泥河镇大树李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李海涛说,我们耕地实现“零抛荒”,真正把农民从耕作中解放出来。
为解决土地大托管农民土地“边界”难题,找专业测绘公司,绘制地形图,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除了大托管后由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土地外,确保了农民保底农户固定收益,每亩增收300元收入,村集体每年可实现增加可支配收益14万元。同时并成立“大托管”协调小分队,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以点带面推动“大托管”逐步覆盖。
据了解,全村年轻人外出务工较多,剩余劳力均为老人、小孩和留守妇女,让小田变大田实施集中托管,推动大量农民从土地耕作中解放出来,在确保农民亩均流转费900元的基础上,200余名劳动力迅速就近就地转移到专业合作社和厂矿企业就业。
潘集区泥河镇大树李村67岁的李宗玉老人,孩子在外务工,土地全都托管给合作社了。他说,“我不仅在自己的土地上当起了产业‘工人’,每月还多增收1500元的收入。”潘集区泥河镇大树李村村民67岁的李宗玉笑呵呵地说。
在延链补链强链,高质量建设“产业集群”。土地集中托管后,村集体与粮食加工企业合作签订订单,打造店集贡米优质生产示范基地,通过统一种植规程,保障了水稻的品质来源,提高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延伸了产业链。
截至目前,全镇已有11个村开展托管工作,今年双季托管亩数达2.4万亩,占全镇土地托管面积的61.5%。
“我们镇党委政府明确了对‘农业托管’成效明显的村‘两委’干部实行差异化奖励,积极帮助申报‘淮畔良品’等一批特色品牌。”潘集区泥河镇副镇长宋小龙告诉记者。
像赵秀珍、李宗玉这样的留守在家的老人、留守妇女,泥河镇大树李村就有200多人。
农村妇女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振兴阶段的主力军之一。近年来,潘集区积极拓宽农村留守妇女就业渠道,通过政策扶持、开展技能培训、对接用工企业等多种措施,为农村留守妇女搭建就业平台,吸纳农村留守妇女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实现“以技务工、以技增收”,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巾帼力量”。
“此次活动旨在进一步提升留守妇女的就业能力,为她们提供更多更广的就业平台,让更多待就业、低收入的女性走出经济低谷,实现家门口就业。”潘集区妇联主席张娇娇表示,我们还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妇女群体解难事、谋发展,让广大妇女在乡村振兴中展现新作为、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