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季,日光温室很常见,但是您听说过夏季日光温室吗?其实,拥有科技“加持”的日光温室不仅能用于冬季农作物保温,而且可以在夏季为作物生长“纳凉”,还能为农作物提供恰到好处的水、肥、光照等生长条件。丰台区云岗街道张家坟村的智慧农业园里就有24栋这样四季皆宜的日光温室。丰台区提出“五气”连枝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内核,智慧农业为在农业领域开拓创新的丰台不断增添“锐气”。
智能管护让农作物生长环境四季皆宜
7月5日下午,雨后天朗气清、阳光炙热,记者来到了云岗街道张家坟村的智慧农业园,站在户外,看着一个个崭新的日光温室,心中不由纳闷儿:“这么热的天儿,蔬菜瓜果还种在温室里,这不得闷坏了?”进入一栋温室才发现,里面并非记者想象的那样闷热,反而舒服得很。头顶环流风机吹来阵阵凉风,温室腰线位置的薄膜已经被移开,仅留了一层纱窗,不仅通风良好,还能防止飞虫入侵。这栋温室里种的是可以生吃的乳茄,目前正处于盛花结果期,长势喜人,离地面最近的头茬门茄已经可以采摘。专业技术员刘辉告诉记者,此前这个温室里种的是草莓,这些茄子是4月底草莓拉秧后种下的,再过5天就可以开始大范围采收。
温室内配置了温度、湿度感应器和高压喷雾设施,在温室内气温过高时,就能通过喷雾起到降温加湿作用。在温室门口处的墙上,记者看到了一个智能控制触摸屏,上面显示当前室外温度是31.7℃,温室内温度是30.06℃,温室内湿度是59.7%。一旦发现温室内温度、湿度超标,一方面可以在棚内人工干预,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园区指挥室通过电脑中控系统调节。温室的棚架上面有电机,通过电脑操作温室卷膜卷被控制设备,薄膜以及冬季会用到的棉被都可以自动卷起来,温室所用的薄膜上喷涂了专门的药剂,既保证一定的透光性,还可以阻隔一部分紫外线,防止强光紫外线下农作物被晒伤。在田地的边缘还专门配置了电动轨道采收车,在农作物采收季,工作人员只需要把摘下的蔬菜放在每一垄地的地头,采收车就能自动送到温室入口,提高了采收效率。
经过这样智能化管护的农作物产量也很给力,刘辉告诉记者,每个大棚大约占地481平方米,今年6月,24个棚共计17.5亩田地的总产量达到32吨,包括黄瓜、西红柿、茄子、豆角、辣椒、丝瓜等多个品种。园区还参加了北京市的高产擂台赛,产量获得了评委专家们的认可。
有机种植为智慧农业长远发展铺路
有了智能科技的加持,这样的日光温室岂不是可以一年四季都有收成?答案并非如此。刘辉告诉记者,这个茄子温室估计要到9月底拉秧,而其他种植西红柿、丝瓜、豆角等农作物的温室都已经拉秧了,马上要进行旋耕、施有机肥,7月中旬后要进行闷棚灭菌,之后再进行通风、二次旋耕养地,预计要到9、10月份才会开始种越冬大茬蔬果。而这个目前刚刚进入采收期的茄子棚等到9月底拉秧后也会进行同样的休养环节。各个温室的土壤经过高温灭菌能大幅度减少病虫害的滋生,进行一个错峰种植,也确保整个园区四季都能有收成。“如果高温灭菌后检测发现土壤中还是存在有害虫卵,我们就会洒一些生石灰。”刘辉补充道。
在温室内空地上,记者还看到了一套由碳滤器、砂率器、反渗透膜等多个装置组成的水肥一体化设备,直接与田内的滴灌管线相连,只需点击设备上的相应按钮,就能设定灌溉时间和水量,实现田内农作物的精准灌溉。“目前我们的土壤和作物正处在有机转换期的第二年,经过处理的灌溉用水都已经达到饮用水标准,肥料都是用的液体有机肥。”刘辉说。
“我们这个大棚从2011年就开始建了,先后经历过村里自己经营和对外承包经营,效果都不是很好。”张家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绍辉介绍,从2018年开始,在区农业农村局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下,张家坟村自行匹配了部分资金,先期改造了24栋日光温室,2020年基础设施改造完毕,2021年开始尝试种植,经过三年左右的摸索,园区大棚在农作物种植方面的经验逐渐成熟,今年大棚的产值效益也开始显现出来,目前的瓜果已经供不应求。
据悉,作为丰台区13个产业工作营之一,都市智慧农业工作营是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立足自身工作特点、助力区域倍增追赶的主要抓手。当前,本区正在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场、现代种业等新型应用场景,加快都市智慧农业体系建设,数字化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村地区高质量倍增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