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电(胡长伟)月堂村通过小并大、短变长、弯取直等田块整治措施,将错落分布的“小田”整合成方正平整的“大田”,零星耕地集中连片后,平整了土地、改良了土壤,耕地质量得到提升,真正让“粮田”变成“良田”,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种这么大块田,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以往我们村是按照出生人口来分配土地的,每家的地都是东一块西一块,种植起来很费功夫,从去年开始,我们就把田地交给轮台县利农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统一管理,现在我们保守估计这季小麦亩产在1000多斤,比以前多100斤,增产10%。”村委会副主任如则·如苏力说道。
小田如何变成大田?2022年,阿克萨来乡月堂村经过村民同意,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对近3600亩土地进行流转,并通过轮台县利农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进行科学管理,才最终形成了这块连片成方的田。
阿克萨来乡月堂村党总支书记吐依洪江·艾山说:“去年我们村通过土地流转,将原有500多亩小田块合并成600多亩的大田块,进行标准化种植,通过科学种植、现代化管理,提高粮食产量,一举三得。通过这样方式不仅村民劳动力得到解放,村集体还能拿到分红,壮大了集体收入。”
土地流转前,每到农忙季节,伊卜拉伊木就很犯愁,自家6亩地分散在4个地块,不论什么活都劳神费力,收获时收割机没法下地。村里要“流转”,伊卜拉伊木·帕则力是第一批签字同意的。
“干了大半辈子的农活了,现在也该享享福,土地也流转出去,平常没有事儿下下象棋,干点零活,地也有专家在种,到了年底每亩地还能拿到600块钱土地流转的钱,日子过得很舒心。”村民亚森·如则开心地说。
实施“小田并大田”,整合零散地块,过去种植产量低,很难承包流转出去的土地摇身变成了“肥田”。阿克萨来乡月堂村通过“小田并大田”,实施细碎田块重整与合并,做到增产增收,形成了“1+1>2”的叠加效应。
“小田并大田”实施后,阿克萨来乡月堂村也一改传统种植模式,打破了“细碎化”田块,从28小块到4大块,化零为整,让“一户一田”实现“华丽转身”。
种植户克热木·热依木笑呵呵地说:“咱这块地以前是各家各户种的承包地,由于外出打工的比较多,管理不到位造成减产,现在通过村里规整到一起,这块地有100多亩,由我来耕种,我也算是一个‘大户人家’了。”
克热木·热依木口中的“大户人家”,正是月堂村着手实施的“大田制”改革结果。该村坚持村党支部领办,农业集团发展公司负责,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集中流转连片土地3574亩,让“小田”并“大田”,“闲田”变“忙田”,真正实现“集碎为整、规模种植、集约经营”,按下了村级发展的“快进键”。
阿克萨来乡月堂村党总支书记吐依洪江·艾山表示:“通过学习我们成立了‘党支部+种植公司’的土地运作模式,短短3个月就完成3500多亩土地的流转。同时,在建设530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又筹资建设1000亩智慧农田以及粮仓、农机具库等配套设施,真正实现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渠配套的高标准现代化农田建设。”
老百姓的田还是那块田,变的是大家种田的理念。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近年来,我乡先探索“小田并大田”工作,因地制宜实施“一户一田”土地综合改革,通过土地托管、土地流转、土地置换三种模式融合,把全乡各村零散土地整合集中起来,由过去传统的一家一户单兵作战发展为规模化、集约化种植,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乡“小田并大田”完成面积1000余亩,涉及户数91户,323块小地块整合成11块大地块。
“通过这一举措,农作物平均每亩节约成本约60元,农作物机播、机收平均每亩节约成本约80元,小麦增产52斤,老百姓种田又有了新盼头!”阿克萨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图妮萨古丽·艾海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