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强是攥牢良种的根本路径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种业共性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万建民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如何把种业振兴行动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种业共性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万建民。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万建民指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中国式农业强国的典型特征。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对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现代种业对粮食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万建民介绍,世界上的农业强国都有强大的种业和种业公司,如美国科迪华、德国拜耳、法国利马格兰、荷兰瑞克斯旺、日本坂田等。美国玉米、大豆、棉花等种子市场规模占全球26.7%,800多家种子公司年销售额约120亿美元,且其在世界种业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成为种业第一大国,主导了玉米、大豆等国际农产品贸易,有力支撑了美国农业强国的地位。
我国种业发展经历了农家留种、“四自一辅”“四化一供”、市场化改革(2000-2010)、深化改革(2011年后)等阶段。2021年7月,党中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对种业发展再次作出重要部署。当前,我国种子市场规模占全球21.2%,位居世界第二,近年来种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涌现出隆平高科、先正达集团中国等龙头企业。随着我国种业逐步向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农产品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万建民强调,良种攻关是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创新攻关方面下功夫,加快打牢发展基础,补齐种业短板。良种攻关是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了农作物矮秆化、杂交化、优质化的三次跨越,育成新品种超过7万余个,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经历了3-7次品种更新换代,带动全国粮食作物单产从68.6公斤/亩提高到2022年的386.8公斤/亩,提高了4.6倍;全国粮食产量从2264亿斤攀升到13730.6亿斤,提高5倍。目前,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农作物自主品种占95%以上,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有效支撑粮食产量与质量稳步提升,对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万建民认为,科技自强是攥牢良种的根本路径。目前,我国种业已建成较完善的全产业链育种创新体系。以水稻功能基因组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不断深入,杂种优势利用、细胞工程、转基因、基因编辑等关键技术创新,以及抗虫耐除草剂、优质、耐旱等生物技术产品不断取得突破。近年来,我国农作物高产优质绿色多元化品种比率逐年提高,水稻品种选育正在向品质化迈进,节水抗旱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培育备受重视,玉米、油菜、棉花品种选育快速向高产耐密机械化方向推进,为攥牢良种提供了重要支撑。
由于耕地、水肥、极端气候等资源刚性约束,资源要素投入对产量提升的驱动力明显减弱。与此同时,全国近8亿亩耕地常年受旱灾威胁,病虫害年发生面积在60-70亿亩次,农药、化肥用量依然处于高位。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优质农产品需求存在较大缺口,高端优质专用产品供给不足。为此,亟须生物育种技术新突破,加快培育适应我国新时期农业生产需求的高产优质绿色重大新品种。
万建民介绍,当前,全球范围生命科学不断向纵深发展,生命科学与数据科学、制造科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未来育种向智能化方向迭代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深化基础学科布局,抢占种业科技制高点。重大基因挖掘与功能解析、产量品质与抗性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等取得快速进展,基因编辑、转基因、全基因组选择等新技术不断突破,加速了生物技术对种业变革的引领;蛋白、脂肪、淀粉的人工合成等生物合成技术可能颠覆农业生态;农业生产的计量化、网络化、精准化将会对农业生产方式带来新的变革。种业产业的变革对中国种业自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为此,万建民建议,应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强化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创新机制,形成创新链有效分工,构建企业与科研院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工程化种业创新体系。加大实施育种联合攻关,强化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源头上破解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底盘技术和主要农作物核心种源的制约瓶颈。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深度挖掘具有育种价值的基因资源,夯实育种源头创新;打造高效智能设计育种技术体系,提高种源创新能力;强化高产优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重大新品种培育,加大生物育种与产业化力度,把控种业的发展主动权,为种业装上“中国芯”,让“中国粮仓”更加殷实。
内容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李丽颖农业行业观察全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