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连片,满地金黄。来到玉门市下西号镇石河子村,青绿色的玉米秆上一根根玉米棒子颗粒饱满,色泽金黄,放眼望去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随风摇曳。田间点缀着蓄水池,田边机耕路平坦畅通、防风林生机盎然。
“去年全镇建成高标准农田1.9万亩,向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流转1.5万亩,整体流转率85.7%。今年计划新建1.2万亩,目前批复实施面积5238亩,现已完成项目区176户4200亩土地流转协议签订工作。”下西号镇党委副书记柏前山笑着报出一串数字。农田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跟随柏前山,笔者看到了玉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好“丰”景。
农田增产——完善农田设施,提升粮食产能
玉门市下西号镇石河子村村民宋刚就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受益者。“种了一辈子地,种上高标准农田了。”他乐呵呵地说道:“以前,我们村田间都是土路,下雨泥泞,刮风迷眼,有些地方农机进田老费劲了。自从修了平坦的机耕路,下田干活方便了,大型农机进出也容易。”
设施齐全,连片成方的农田节水灌溉更方便;道路配套,机械化作业不再难。站在玉花公路边,同村村民王学义抬手一指,“这一大片都是我的地,种了300多亩,主要种植玉米。”自从建成高标准农田,全年亩均节水量在400立方米以上,化肥使用量亩均减少40千克。“只算这两项,玉米每亩就能省好多呢。”王学义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补上了灌排设施不足的短板,增强了农田的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农民种庄稼,一有个旱涝灾害,庄稼就损失不少。”王学义说道,现在,因为修成高标准农田,不管旱涝,自家的地都没啥影响,照样丰产丰收。
石河子村2022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3454亩,涉及5个村民小组509户,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70.8%,初步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建成后,石河子村结合田块地力、土壤类型、种植类别,采取耕作层保留、绿肥翻压、秸秆还田、增施精粪、冲施改良剂、耕地深翻等措施,农作物增产10%左右,亩均收入较之前提升30%,耕地质量明显提升。
在玉门市,像石河子村这样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联户建“百亩块”1620个,村建“千亩方”34个,镇建“万亩片”6个,建成整乡推进乡镇2个,整村推进村24个,占建制村40%,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向整乡推进、全域覆盖的方向迈进。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耕地质量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坚实支撑。截至目前,玉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累计达27.5万亩,占市属耕地面积的43%;累计建成万亩高效粮食生产区3个、千亩高效粮食生产区11个,项目区粮食种植面积占到80%以上,吨粮田面积占到40%以上,带动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26万亩,总产量达到9万吨,增加2000余吨,推动粮食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升级。
农业增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生产增效
“自检成功,3秒后起飞!3,2,1……”
一架无人机加速转动旋翼,在玉米田上方向前推进,均匀播撒着肥料,绿色“海洋”被吹起朵朵浪花。这是今年夏天玉门市下西号镇河东村高标准农田施肥的场景。
“以前施肥打药,有的区域无人机没法降落,就飞不到,还得靠人力。现在,路都平坦了,无人机能飞到田里的各个角落。”说话的是下西号镇河东村种粮大户贾玉斌。
早年间,施肥可没有无人机这个“好帮手”,那时候的农民施肥打药既辛苦,又掌握不好施肥量。如今,无人机飞上一圈,高效又精准。
走进贾玉斌家院子,拖拉机、播种机、打包机、收割机、铲车等大型农机设备琳琅满目。“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好了,适合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这几年我学了好几样农机操作技术。家里今年种了500多亩地,大部分都是机械化作业。”贾玉斌说。
针对种植模式的变革,玉门市组建社会化服务联盟,整合46家农机、植保、农资、供销等机构服务力量,统筹调度大型农机具260台件,构建起了全市社会化服务平台,实施粮食托管面积10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农机综合服务保障率达到90%以上,人工成本降低80%以上,机械费用从每亩325元降低为每亩265元,减少18.4%,耕种管收时效大大提高,种田从依靠人力转变为了依靠机械。
“有了高标准农田,种粮大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更迫切了。每次培训,大家伙报名积极性都很高。”下西号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笑非说,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了土壤的地力、肥力,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植保等新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
近年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加快,玉门市引进优良品种、北斗导航系统、精量播种、深翻深松、水溶专用肥、干播湿出、水肥一体化滴灌和空地一体植保等关键技术进田,试验推广的小麦浅埋滴灌种植模式,亩均产量达500公斤以上,推行玉米宽窄行密植水肥调控吨粮田种植技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创建吨粮田6万亩,提升了种植水平,促进了节本增效,科技种田被越来越多农民认可。
农民增收——农田建设提质,农民收入渠道拓宽
沿着玉花路,来到玉门市下西号镇下东号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一个蓝盈盈的储水25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一条条管灌带将泵站抽上来的水源源不断地送往周边农田。
渠相通、路相连,曾经灌溉不便的田块,如今成为高产田,高效节水灌溉和农机机械作业更加方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以前每人每天最多能收1亩玉米,现在一台收割机一天收玉米上百亩。”下东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平山说,农机作业保证了农时,还节省了人力。
在郑平山看来,高标准农田不只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提升了土地集约化利用率。“自从有了高标准农田,我们村的土地流转率和流转价格一路走高。到去年,流转价格平均每亩上涨了200多元,村民的流转收入稳步提高。”
土地流转了,时间充裕了,不少农民也腾出工夫,外出务工赚钱。
“这两年,流转收入高了,我就把地流转出去,自己去经济开发区或者合作社打工。”下东号村村民王英磊说,“今年,我家每亩地流转收入650元,打工每月还能赚两三千元。”
玉门市高标准农田集中流转种植后,农户除获得每亩600元至8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户均至少解放富余劳动力一人,优先推荐在玉门市三个工业园区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农民转地不失业、转岗再增收,人均务工净收入达到1.8万元左右,户均综合收入达到4.2万元,确保了农民土地流转后收入不降且增,推动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
依托高边准农田建社,玉门市各村按照“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引导农户将土地托管至村集体,由村集体统一进行流转,村集体每亩收取50元托管服务费,项目村新增耕地9%以上,村均新增耕地600亩,新增流转收益30万元以上。同时,围绕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滴灌带厂、粮食烘干厂、有机肥厂、编织袋厂、秸秆综合加工等村办集体经济项目,集体收入大幅增加。
算好“大账”的不只是农民,还有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者和运营者。甘肃商硕农业有限责任公司2022年在下东号村承包了2200多亩高标准农田,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联合周边农民60多户,种植优质辣子、制种西瓜、玉米等作物,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增收。
玉门市创新推广了“企业流转+村级托管+农户联种”三种规模流转种植模式,吸引市内外26家大型企业和合作社参与土地流转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万亩,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滴灌项目区土地流转率达到80%,提高了40%,农业订单率达到90%以上,提高了30%,实现了生产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