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乡村旅游

三农深度调查|聚焦人才引育留用,乡村游主体如何发力?

2023年11月07日 来源:大众报业

  “进了11月份,今年的旅游旺季差不多过去了。”回想起暑期和国庆黄金周接连而来的旅游“井喷”现象,博山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幽幽谷公司”)总经理赵胜建长舒一口气,“计划了一年的工作人员系统培训,终于能落地了。”

  如赵胜建所说,今年在我省各地,乡村游热度均居高不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也是其中之一。“进岛人数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31%。”区宣传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蒋丽燕介绍,游客数量的激增,对景区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背后亟需一大批专业的旅游人才做支撑。

  截至目前,我省乡村游景区旅游人力储备情况如何,是否充足?怎样填补人才缺口,“备战”旅游旺季?近日,记者探访多个乡村游主体寻找答案。

  招贤纳士陷入“两难”

  本地人才成第一选择

  “客观地说,长岛不缺旅游从业者,缺的是专业知识储备丰富的人才。”蒋丽燕说,今年游客数量的激增,让这一问题更加凸显——比如,由于很多民宿及渔家乐经营者是渔民转业,长期海上作业经历让他们说话声音大且语速快,遭到了不少游客类似“态度差”的投诉。

  “其实不是游客所认为的那样,大多渔民非常朴实好客,但人多忙乱加上缺乏专业的服务能力,造成不少误会。”蒋丽燕很是无奈,“所以,我们一直在尝试招引更多受过专业教育的旅游人才。”

  “虽然专业人才已成乡村游发展的迫切需求,但这部分就业群体的流动性实在太强了。”赵胜健坦陈,对不少外来专业人才来说,体验完“诗与远方”,热情就会逐渐褪去,乡村生活的不便逐渐显现出来,“一个月是体验,两个月是历练,三个月成挑战,四个月就离开”已成常态。

  对人才持续“渴求”,而外来专业人才很多“可望不可求”,乡村游主体一度陷入“两难”。沂南县竹泉村旅游度假区(以下简称竹泉村)副总经理崔晓说,竹泉村现在已经开始尝试“人才本土化”,即优先聘用本地或附近村民,根据岗位需求进行逐步培养。

  “虽然需要付出一定的培训成本,但总好过大量人才流失带来的损失。”崔晓说,本地人才的“根”在这里,这给了景区主体莫大的“安全感”。除长期在岗的本地人员外,竹泉村还建立了约100人的“后备人才库”,涉及到导游、讲解、民宿管家等,他们均接受接过一定程度的专业培训,关键时刻可以“挑大梁”。

  在刚刚过去的旅游旺季,竹泉村“后备人才库”的优势就得以发挥。崔晓形容与本土人才之间是一种“默契的双向奔赴”,“对他们来说,这份工作离家近,工资高,有保障,还有免费学习机会,何乐而不为?”

  旅游淡季成培训“旺季”

  旅游需求侧的快速变化,倒逼供给侧不断创新,而人才正是创新的关键。崔晓认为,要真正让本土人才“发光发热”,对其进行专业化培训仍是一场“持久战”。

  为此,竹泉村长期以来利用旅游淡季,对景区工作人员,尤其是讲解、市场运营、民宿管家等核心岗位,请专人进行专业培训。“有时在线上,有时在线下,考勤制度比较严格,工作人员需要签到或打卡,就跟学生上课差不多。”崔晓说。

  竹泉村分管民宿的负责人毛晓娟介绍,景区对于民宿管家的培训课程主要细分为房务、话术、应急管理等几大类,基本可以涵盖他们工作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后期将通过“理论+实操”的方式进行考核。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我省各地,随着旅游旺季的结束,各乡村游景区从业者培训将逐步开始。采访中,赵胜建提出一个理念,基于专业人才和本土人才各自的优劣势及岗位的不同,培训内容需要完全区分开来。

  赵胜建说,除了传统的旅游观光服务外,幽幽谷公司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例如电竞游戏、体育运动等,这部分项目由年轻化的专业“研学老师”带队;而一些非遗类民俗类体验项目、农家乐等,是由本地村民组成的“研学导师”队伍负责运营。

  前者青春活力,适应市场需求;后者扎根本土,对文化了解深厚,双方“各司其职”。但赵胜建说,在培训层面上,培养一名“研学导师”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高出的不止一点半点。

  “很多村民心里啥都有,但说不出来,手头啥也会,人一多就掉链子。”赵胜建说,为此,“研学导师”培训的核心就是话术植入及标准服务——公司的中央厨房撰写好话术后,再由专人手把手教村民们如何带游客进行深度体验,此外,公司还内部制定了服务SOP(标准作业流程),“研学导师”们需先达标,后上岗。

  “以每年5个月的集中培训计算,培养一名成熟的、能控场的‘研学导师’,至少要花2—3年时间。”赵胜建说。

  即使如此,幽幽谷公司核心团队依然觉得值得,“这种文化体验才正是景区的独家IP,而这批村民正是景区一支留得住、带不走的生力军。”从14年至今,幽幽谷公司共培养“研学导师”16人。

  留住人、用好人

  正向激励是关键

  怎样让费时费力培养的本土人才、远道而来的外地人才长久扎根旅游景区,为景区主体思考的另一个问题。在探索中,他们发现,正向的激励机制是留住人、用好人的根本。

  “要维护好就业者的基本劳动权益。”赵胜建说,景区的“研学老师”“研学导师”及多个岗位的收入标准,是除基本工资外,奖金以服务的游客数量计费。这就意味着,除自然人流量外,如果景区从业者能凭热情的服务、专业的能力进行裂变“营销”,或者拉拢来“回头客”,将获得额外的报酬。

  “幽幽谷景区的一户人家,小两口负责运营公司下属的餐饮点,老两口一个负责乡村美食课堂的‘婆媳元宝坊’,一个在村建设项目工地工作,整个家庭一年收入达到63万元,他们非常满意,工作积极性也很高。”赵胜建说。

  除薪资激励外,拓宽晋升空间也是景区激活用人机制、推进长效发展的必由之路。崔晓说,竹泉村积极提拔本村优秀旅游人才进入公司管理层,这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与获得感;幽幽谷公司则授予能力较强、态度积极的民宿管家“金牌管家”称号,“金牌管家”运营的民宿,预定量明显地高出一部分。

  “采用正向的激励政策,能够做到义利兼顾,能鼓励各类人才积极为乡村旅游效力,也有利于增强景区的凝聚力,促进景区长期稳定发展。”崔晓说。

  要引来“金凤凰”,还需先栽“梧桐树”。蒋丽燕说,长岛出台《长岛综合试验区“渔家乐·民宿”提升计划三年实施方案》,正在通过积极改善民宿条件,制定专门的经营与服务规范标准,希望能通过硬件设施与营商环境的双提升,引来更多旅游专业人才来岛发展,助力乡村旅游蒸蒸日上。

  在2022年印发的《山东省“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人才发展规划》中提到,锻造高水平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培养引进文化和旅游领域领军人才,加大对本土高层次人才的扶持培养力度。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正在逐步深化。而对专业人才来说,乡村人居环境的整治提升及文化潜力的挖掘,正为这片土地赋予更大的吸引力。

  选择返回家乡——青州市邵庄镇,建设“凤凰引民宿艺术村”的总设计师田齐坦陈,“凤凰引民宿艺术村”所在的山头村原始风光旖旎,还有丰富的齐文化底蕴。近几年,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质量快速提升,吸引了田齐团队入驻。他们按照村庄肌理和原始风貌,倾力打造了46套艺术民宿院落。“这里一批景村融合、景村互动的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已成为适合长远发展的天地。”田齐如是认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