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麦收季,河北省魏县有2.98万亩小麦的平均亩产550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高出28公斤。
这2.98万亩土地参与了当地推广的土地“流转宝”。
土地“流转宝”将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托管企业、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组织起来,构成了土地流转的新模式。
新流转模式下,农田从小块田开始成方连片,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机械化;农户除了土地流转金,还多了一份年底分红;村集体经济收成有保险兜底,年底结算也有了资金进账。
农业增产、农户增收、村集体增富,这个模式是怎么探索出来的?为什么能在魏县落地实施?又有哪些可参考性?河北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6月15日,魏县牙里镇牙南村,农机手正在播种玉米。冯永达供图
现象
村集体“下场”参与土地流转
6月5日起,魏县前大磨乡和顺会村党支部书记马斌忙起来,忙着找农机手收割,忙着运麦子到收粮点。6月11日根据墒情,地里又要浇水种玉米。
不过,他忙的不是自家地,而是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流转宝”流转来的220亩地。
2022年,魏县推广土地“流转宝”,马斌听了几次宣传,又仔细盘算了下,相中了两个点:保底、增收。他判断这事儿,能干。
同年9月,和顺会村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向银行贷款31万元,从村民手中流转了170亩地。支付了土地流转金后,剩余的用于经营管理土地所需。
钱的问题解决了,但搞经营有赔有赚,万一赔了怎么办?
保险,也是马斌放手干的底气。
“我们流转的土地,除了每亩15.6元(已扣除国家补贴)的完全成本险,还购买了土地‘流转宝’配置的商业险。”马斌算了一笔账,两笔保险的保额刚好与一年两季每亩2800元的种植收益持平。
2022年秋季和2023年春季,和顺会村铆足劲儿猛干了两季,在一个贷款周期结束时,偿还了本息,再扣除各项开支,村集体进账7.9万元。
“那真是尝到甜头了。”马斌说,这极大提振了他们的士气。2023年9月,村集体经济组织再次贷款60万元,用于经营村集体的大棚以及流转更多的土地,这回,流转的土地增加到220亩。
村集体下场搞流转,有多种模式可以选。魏县院堡镇马丰头村就把流转的土地托管给一家种植合作社。
“我们村用土地‘流转宝’流转了212亩,是专门选的一片区域。”村党支部书记段亚辉说,2023年秋季,村里大喇叭先宣传,村“两委”班子会、党员代表会和群众代表会挨个开,10天时间,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签了169份土地流转合同。
此前,合作社或种田大户与农民签订流转土地协议时,都是一手签字,一手给流转金。可是,马丰头村村集体的账面上也不宽裕。
“我们就以村集体名义贷款28.8万元,支付了村民土地流转金21.2万元后,剩余部分用于后续管理。”段亚辉介绍,综合考量后,马丰头村没有选择独立经营,而是公开张榜找合作方,把流转好的土地托管出去。
那段时间,村委会的门槛都要被大小合作社、农业公司的负责人踩坏了。最终魏县聚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拿下了这一大单。
马丰头村村集体经济组织以212亩土地及每亩近200元的农资资金入股,2023年底,玉米一季的收入扣除各项费用后,收益19272.5元。
“村里打算再拿出一片地搞土地‘流转宝’,这一季收完就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代表大会,总的原则还是依法、自愿、有偿。”段亚辉说。
1月29日,魏县前大磨乡和顺会村举行土地“流转宝”项目分红大会,参与土地流转的土地每亩分红100元。(资料片)马斌供图
原因
打造高标准农田所需
魏县土地“流转宝”,纳入了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托管企业、金融机构、保险公司6要素。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种土地流转新模式?
“2021年,全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带着这个任务,我们开始搞调研。”魏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苏晓艳时任主管农业的副县长,2021年,经过走访调研,她发现建设高标准农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有便于进行机械化、集约化种植的大块农田,这就需要耕地适度规模化,要加快土地流转。
魏县是传统农业县,县里较大的几家农业种植合作社,流转的土地也不过三四千亩。走访、座谈后,苏晓艳发现,限制合作社扩大土地流转规模的首要问题是资金。
资金从哪来?
魏县卫生健康局局长蒿要领时任魏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他们多方研究后,把目光投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政策上。“和金融机构谈合作是一件事,决定合作后谈细节是另一件事。”蒿要领说,为土地“流转宝”量身定制的信贷产品,因为是新产品,有新流程,涉及若干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谈了多轮才敲定。
钱有了出处,贷给谁呢?
在这个问题上,当地思考了很多。苏晓艳说,他们想用一个办法,带来更多的受益方。贷给合作社或企业,只能加速土地流转,不能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流转的土地越多,如果不种粮食,意味着粮食增产反而没了依托。
他们想到了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入这两方,解决了主贷方和土地种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大多收入偏低或收入渠道单一,新的流转模式下,会有一部分营收归集体。
2022年麦收季,当蒿要领他们推广这个新模式时,很多村并不买账。他们再次开展走访,发现村党支部有顾虑——天灾歉收,村党支部可赔不起!
“那阵儿我们的工作,就是哪里需要补哪里。”苏晓艳笑称,村里的担忧,就是新流转模式要解决的问题。
完全成本保险在国家补贴后,一亩地只需15.6元,农户基本都买了。但保额1750元,比起当地一亩地2800元的全年平均收益,还有缺口1050元。
当地联系了多家保险公司,但承保每亩1050元收成的保额,测算出的保险费都在200元上下。
“这哪个村集体保得起?”苏晓艳从县级保险公司,找到市里,又找到省级公司,磨破了嘴皮子,也不过将保险费降到每亩100多元。
“保险公司是得盈利,但保费也必须降到一个村集体能接受的价位。”苏晓艳跑了几个月,最终将保费谈到了53元/亩,承保1050元。
一亩地保额2800元,村集体经济组织这回踏实了。
2022年秋季,以为已经解决了所有问题的土地“流转宝”在几个村开始搞试点。新的问题又来了。
农户大多在一季粮食收完后才流转土地,合同一落笔就得拿到流转金。但银行的审批流程长,在需要支付流转金的时候,这笔钱往往下不来。等到了9月底该还贷款了,收下来的玉米却还没卖出去。
魏县成立了工作专班,再次协调金融单位,把贷款审批手续前置,把还贷时间后置,在签订流转协议前确保放款,等村集体经济组织卖掉粮食后再还贷。
推进土地“流转宝”的过程,像是当地探索土地流转模式的一次升级打怪。“我们建了群,群里有村干部、乡镇主管农业的副镇长、县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合作社负责人等等,谁的孩子谁抱走,谁负责的领域有问题谁解决。”蒿要领介绍。
尽管办法总比问题多,但探索的路上问题确实也不少。
个别村集体经济组织把土地流转、托管后,当起了甩手掌柜。针对这种情况,魏县在提供土地“流转宝”各项服务前,增设了评审环节。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拿方案,说明打算怎么干。合作社、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农业部门都来当评委,评估是否符合条件。
有的村觉得产量没问题,不愿意投保,土地“流转宝”模式就少一环。没关系,只要有底气能担风险,加不加保险,可以自由选。
一亩地贷款限额2600元,有的村基础好,用不了这么多贷款。那就用多少贷多少。
…………
“起初,我们也没想好这个新模式叫什么,叫土地‘流转保’?后来,我们决定改成土地‘流转宝’。这应该是土地流转的一个宝贝,打造高标准农田的一个宝贝。”苏晓艳说。
6月4日,魏县前大磨乡待收割的麦田。河北日报记者白云摄
成效
土地流转提速,村集体、农户多方受益
“平均亩产550公斤。”6月12日,魏县农业农村局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总站负责人樊九峰介绍,这是今年魏县参加土地“流转宝”模式的土地收成情况,对比全县小麦平均亩产522公斤,足足高出28公斤。
别小看这28公斤,2.98万亩就是83.44万公斤。魏县今年种植了小麦60万亩,如果每亩地都增收28公斤,就是1680万公斤。
马丰头村采用土地“流转宝”的212亩土地,今年小麦亩产约600公斤。“比村里单个农户亩产高50公斤左右。”魏县聚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美荣介绍。
“以前我们一户户去谈流转,效率很低。有一个村,我们谈了110亩地,就1户不同意流转,这片地就不能连片种植,管理时就非常麻烦。”李美荣说,和村集体去谈流转,解决了这一问题。
除了增收还有降本。
单个农户一亩地播麦种15—20公斤,聚丰采用了大型机械播种,只需11公斤。以5元/公斤的麦种计算,每亩地能节约成本20—45元。
麦收后,秸秆粉碎、深松旋耕、播种镇压等流程,小地块只能一项项进行,每亩地成本得130元。大地块却能用大型机械一次完成,每亩地仅需90元。这又比单个农户一亩地节约40元。
今年魏县部分农户的小麦出现倒伏,影响了产量。聚丰种植的土地都没出现类似问题。“首先我们选的品种就有抗倒伏特性。其次,在小麦栽培过程中,冬前和春季两次镇压也帮助小麦深扎根,基本上解决了倒伏问题。”李美荣说。
李美荣估算,亩产值高,多收入100多元;亩均投入低,又能节约100多元。这样,一亩地在土地“流转宝”的“调动”下,就比单个农户种植增加了200多元的收益。
这是各方受益的源头。
和顺会村村民马国峰说,2022年签土地流转协议时,村干部说年底会有分红,当时大家都不信,觉得能拿到保底的土地流转金就行。
今年1月29日,马斌特意选在村民们都回家过年的档口,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向村民公示了村集体经营流转土地的每一笔资金去向,并当场为参与土地“流转宝”的农户发放了每亩一百元的分红。发完了分红,村集体账户还剩5.9万元。
和顺会村是传统农业村,村集体的账面上,除了集体经营的几个大棚等零散进账,一直紧紧巴巴。马斌说,今年,打算用这笔钱改善一下村容村貌。
段亚辉估算,今年两季收成后,村集体有4万元的进账,他们也有年底分红的计划。
土地流转新模式下,合作社扩大规模也有了可能。
今年,魏县垚鑫种植专业合作社借助土地“流转宝”,种植面积从300亩扩大到1220亩。
土地流转加速,还带来了土地种植面积的“膨胀”。
“我们测算过,流转100亩土地,实际可以拿到105亩。”苏晓艳说,增加的部分是打通的地垄和通往这些地块的小路,2.98万亩土地就多出来将近1500亩。
最终成方连片后的规模地块,有了种植管理机械化、标准化的可能。
特性更好的种子种下了,效率高、作业项目多的大型农机设备下地了,节水节电的喷灌设施铺设到位了,更科学的管理手段用上了。
中化现代农业河北有限公司魏县技术服务中心,在当地建起MAP(ModernAgriculturePlatform,即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智慧云”服务中心。
平均500亩土地安装一个物联网设备,通过智联系统将信息传送到移动端和PC端,工作人员通过显示设备可以监测土壤墒情、病虫害预警、天气变化、自然灾害等农情信息,利用卫星遥感和物联网技术对农作物生产云监测、云管理。
魏县县委书记苏雷芳说,县里计划再用3年时间,逐步扩大土地“流转宝”的流转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打造农业增效、农户增收、村集体增富、企业增利等多方受益的新局面。(河北日报记者白云)
■记者手记
“这是我小时候的梦”
6月4日,魏县前大磨乡公议会村爱耕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西林坚持请记者去麦田里见见他佩服的农技员。
麦田里不少农民在忙,穿着打扮包括面色,分不清哪一个是农技员。
“段站长,快歇歇吧。”李西林冲着一人大喊。应声抬头的人面色黝黑,他穿着工作服,戴着大草帽,一手拎着剪刀,一手拿着笔,手指甲缝里都是泥。
段站长,是邯郸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段美生。眼前的几块试验田,是他种下的不同品种不同特性的小麦。他刚用剪刀一穗穗剪下来,分别装进袋子,再给每个袋子写上标签,准备带回实验室评估。
“手太脏,就不握了。”段美生笑着说。李西林啧啧两下:“看看,这就是咱农户的靠山,成天长在地里。”
2023年10月,河北夏玉米百亩示范方首次实现单季“吨粮”目标,亩产1035.49公斤的玉米就产自爱耕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的土地里。
这是以前不敢想的收成。
这个漂亮的数据,从优良品种起步,集合了适度密植、高质量播种、化控防倒、水肥一体化和一喷多促等多项关键增产技术,是很多段美生这样的农技人员到一线试验、指导的结果。
农技做保障,农机提效率。
李西林走进仓库,拍拍这里停着的一台大家伙,“过几天播种,就全靠它了”。李西林说,合作社种植从附近7个村流转来的土地,有2500多亩。
不远处,农田里的收割机正在作业。
这边,农户的三轮车拉着刚收获的小麦,在合作社门前排起了长队。
工作人员把粮食水分测定仪“刷”一下插进麦子里,看一眼读数,指挥着三轮车开上地磅,再报出一个数。一旁的结算室据此开票给钱。
就一天,收割、秸秆粉碎、卖粮、拿钱。
这是以前不敢想的效率。
6月13日,李西林指挥着农机手加紧播种玉米,早种一天和晚种一天,收益有差别。“这是农技专家指导的,我们合作社流转的土地,14日必须全部种完。”李西林说。
李西林如此有底气,是合作社13台大型拖拉机,8台全自动播种机等设备,以及喷灌和滴灌等设施带给他的。几十亩地浇水灌溉,他一个人从手机App上就能操作完成。
“这是我小时候的梦啊,碗里有饭,机器种地,都实现了。”李西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