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土地新闻

大庆盐碱地变良田 科技助力稻谷香

2024年06月26日 来源:新华社

  6月以来,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双榆树乡137泡区域,田野上一片繁忙景象。3000亩稻田正值生长关键期,一架架无人机在空中盘旋,向稻田喷洒氮肥。

  “盐碱地的pH值高,我们喷洒酸性氮肥,既为水稻提供必要的氮元素,又能调节土壤盐碱度。”大同区补充耕地专班负责人田浩站在稻田旁,细心观察着水稻的长势。

  从稻田旁展板上的对比照片可以看到,这里曾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荒草丛生,土地贫瘠。经过一系列科技改良措施,如今这片盐碱地已经变成了田成方、渠相连的稻田生产区。昔日的“不毛之地”,正逐步转变为丰收的“储粮田”。

  “2021年我们开展盐碱地改良一期工程,由点到面一点点尝试,想要探索出一条盐碱地改良新路子。”田浩告诉记者,通过实施一二三期工程,通过“以水洗碱”“农家肥调碱”等改良方法,已将5561亩盐碱地开发成后备耕地,去年水稻亩产超过800斤。

  一直以来,盐碱地改良是世界性难题。大庆市是黑龙江省盐碱地的主要分布区之一,近年来率先开展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

  盐碱地上水稻亩产800斤的成果,背后是科研人员不懈的技术攻关。大庆市肇源县鲶鱼沟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人员张洪涛告诉记者,他们在肇源县开展了十余年的盐碱地治理,积累了丰富的盐碱地治理经验,但在大同区改良盐碱地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与肇源县盐碱地黏质土壤不同,大同区盐碱地为砂质土壤,去年8月返碱严重,三分之二的秧苗出现了早衰。”张洪涛说,他们持续开展技术攻关,采取深水压碱等手段才成功保住了收成。

  砂质土壤带来的挑战不止于此。田浩告诉记者,砂质土壤水土流失严重,沟渠保护非常困难,容易出现溃坝,为此他们铺设水泥毯保护沟渠,还在堤坝上种植绿植,以减少水土流失。

  盐碱地改良,水源是关键。“开发地块距离南引水库约3.3公里,为连通水库,我们累计新修渠道10万余米,配套排灌站、水闸等454座,成功将地表水源引入格田。”田浩说。

  要把盐碱地变成“新粮仓”,选种也是关键。“我们先后试种10余个水稻品种,经过测产、化验和比对,选取了‘瑞龙2号’‘垦研017’耐盐碱水稻品种。”张洪涛说,需要一两年试种才能摸索出一个品种是否适应本地区生长,再决定是否大面积种植。

  “经过3年多努力,全区新增5561亩水田,每年可实现经济收入450万元以上,‘不毛地’变成了‘储粮田’。”大同区委书记吕航说,他们将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巩固成果,再闯新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在大庆这片盐碱地资源丰富的土地上,众多企业和科研团队从事盐碱地改良,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去年开始,格义(安徽)循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利用自主研发的微碳新材料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进行盐碱地改良。通过施加高活性的微碳液肥使得重度盐碱地上种植水稻并获高产成为可能。

  “微碳肥可以快速净化土壤的微生态环境,激活和促进包括嗜盐菌、嗜碱菌等在内的各种有益微生物繁殖生长,实现了原位修复盐碱地。”该公司总经理邹海平说,去年试验地块的水稻实收测产平均亩产超千斤,他们基于在大庆开展盐碱地治理积累的经验,今年已在新疆进行了盐碱地种植棉花的大田实验应用,棉花出苗率可超九成,且长势良好,并将通过该项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解锁”更多的盐碱地资源。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