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积极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土地托管服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资料照片)
“前些年,村里年轻人大部分都打工去了,剩下的老人们忙活不过来,地都荒了不少。”西海岸新区海青镇甜河村村民祝德池略带遗憾地说,“后来,我们村试点开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营土地,看着荒了的地都开始返青了,别提多开心了。”
为了破解承包地细碎化问题,解决“谁来种地”的“乡村之问”,近年来,西海岸新区逐步探索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营土地和招引工商资本流转土地发展路径,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头雁”领航聚合力
“四治融合”促共富
海青镇甜河村北依万亩茶山、南临甜水河,自然环境优越。试点开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营土地后,该村通过实施“堡垒”工程和“头雁”工程,选优配强党组织班子。村党支部书记勇挑重担,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并担任合作社董事长,形成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通过加强村干部培训,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党支部在发展集体经济中的核心和引导作用日益凸显,为合作社的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我们完善‘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村里农户通过土地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社实行‘保底收益+盈余分红’模式,确保农户稳定增收。”甜河村党支部书记宋瑞飞介绍,“目前,全村群众入社率达到80%,形成了‘支部有劲头、村集体有奔头、合作社有盼头、群众有甜头’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新区坚持发挥试点先行优势,以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为依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健全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数治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创新打造了“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乡村驿站、乡村议事场等现代化村民自治场景,构建起“自治夯基筑垒、法治定争止纷、德治春风化雨、数治赋能善治”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实现基层治理水平新飞跃。
因地制宜谋发展
撂荒地变丰收田
作为没有工业企业入驻的传统农业村,之前,甜河村许多土地处于半荒半种状态。面对土地撂荒、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难题,甜河村党委创新思路,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土地托管服务。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权、收益权和国家惠农政策享有权的前提下,通过村民议事、集中宣传等方式,成功实现了土地托管到村。
“合作社制定规范章程,成立管理机构,统一服务内容,实行‘九统一’管理,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我们实施小麦、玉米等作物轮种,通过科学管理、统一服务,实现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双提升。”合作社成员高赐玉介绍,今年夏天村里小麦、玉米喜获丰收,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孙磊介绍,近年来,新区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通过归并置换、减垄增田等方式进一步推动土地整合,实行耕种管收全程托管服务或“订单式”环节托管服务,在破解耕地撂荒问题的同时,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双提升,有效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探索出一条“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模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托管相结合的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的有效路径。
流转土地促增收
乡村振兴添动能
今年,在海青镇政府及甜河村支部的大力招引下,丰泽农业海青基地正式落户甜河村后坡楼自然村。甜河村与丰泽农业相互配合,以土地承包和农机服务为核心业务,积极投身现代化农业实践,夏季在全镇已成功种植了约1500亩玉米,随着秋种工作展开,计划种植3000亩小麦。目前,甜河村已形成了一批连片规模经营的示范区,并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遏制了土地撂荒,实现了“小田并大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有利于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切实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发展。
“自甜河村创新实施‘支部领办合作社+土地托管’模式以来,村集体带头以资金方式入股30万元,以土地方式入股100亩,近200户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入股,托管土地共计600余亩。托管的土地通过成方连片种植,有效整合沟渠边角,每百亩土地能提升10%的种植空间。”海青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丁进海介绍,“自实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托管土地,合作社务工村民人均年增收1万元,集体年收入增长5万元。在此过程中释放出的劳动力,也有了更多时间创业或务工,实现了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孙磊表示,下一步,西海岸新区将继续擦亮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金字招牌”,不断完善土地经营权的市场流转机制,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流向农村,努力推动承包地细碎化问题的有效解决,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