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农业要闻

一泓清水北上 永续润泽乡土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10周年沿线探访

2024年12月03日 来源:农民日报

  拧开家中水龙头,看着清冽的自来水汩汩流出,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后留名府乡苦水营村村民付书明感慨万千:“过去我们吃的都是含氟高的井水,村里人个个落下一嘴黄牙……现在喝上了自来水真是甜到心里去了。”如今的苦水营村,正被南水北调的“好水”滋养,历经从“苦”到“甜”的转变。

  南水北送,穿越崇山峻岭,横跨广袤平原,串联起中华大地的生机与活力。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正式通水。10年来,一渠清水源源不断奔流北上,沿线群众饮用水质量显著改善。据了解,目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过68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近1.14亿。

  润泽三千里、惠及亿万人的“南水北送”,沿线群众是如何守水护水?如何带动沿线村落高质量发展?如何改变沿线农村生活水源新格局?近日,记者深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水源区、受水区北京、湖北、河南、河北等省市探访,在每一滴奔流的“南水”之中寻找答案。

  小河清保大河净

  湖北省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守水护水是全丹江口人的头等大事。如何将“守井人”的责任狠抓落实?如何保证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库区?

  翠绿色的水面微波粼粼,清澈见底,飞鸟在上空盘旋,鱼儿在水里畅游,岸边几只清漂船随波荡漾。记者上船发现,船上必备的打捞水网、救生衣等工具应有尽有。“我负责巡河检查,清理垃圾,看到有人钓鱼也会及时进行劝导,发现问题会及时处理。”丹江口库区计家沟村同心桥附近护水队队长王照兵一边开着清漂船,一边向记者介绍。

  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各省市多措并举,开展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推进河湖生态修复。为了护好这一渠清水,许多人在默默坚守,王照兵就是其中一员。

  2021年,长江流域进入10年禁渔期,王照兵带头响应国家号召退捕上岸,成为了一位护水员。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王照兵每天至少出船一次。“汛期忙一些,一天下来要清理1吨多树枝和白色垃圾。”王照兵说,汛期来临时,早上五点半左右就开始工作了,一直到晚上六七点才能结束。“中午带些泡面、干粮在船上吃,累了就在船上歇一会,起来继续干。”王照兵笑着说,虽然很辛苦,但是看到越来越好的环境和清澈的河水,他干劲十足。

  据了解,在丹江口市,因常年打渔熟悉水性,能够保障在库区水面的作业安全,像王照兵一样主动担当护水员的渔民有1300多人。此外,丹江口市还组建“小水滴”志愿服务联合会,设立红领巾、银龄、巾帼等361个志愿服务组织,注册志愿者20余万人,带动全市人民积极参与守水护水,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守水护水志愿网络。

  截至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已常年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全域水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移居村变身宜居村

  河南省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守着“大水缸”,握着“水龙头”,淅川县肩负着清水北送的重任。随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设,2011年6月,175户750人从16公里外的油坊岗村搬迁到九重镇邹庄村,这个因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搬迁的移民村,在过去10年里完成了华丽蝶变。

  “搬迁前住的都是土坯房,赶上下雨天,屋里常漏雨。村庄的土路车都开不进来。”村民申改先对记者说。如今,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村道直通到家,一排排红瓦白墙的二层小楼被绿植环绕点缀,邹庄村宽阔的水泥路上,来往游客络绎不绝。

  “作为移民村,邹庄村不仅是丹江口库区良好生态的受益者,更应该是守护者。”邹庄村党支部书记邹玉新介绍,村里已实现雨污分流,全村生活污水经过管网流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之后再进行循环使用,村民自觉保持村中卫生整洁,人居环境水平显著提高。

  “邹庄村地理位置好,离南水北调渠首仅3公里,保护水质责任重大,发展过程中难免受到限制。”邹玉新表示,为了破解邹庄村发展难题,淅川县立足当地依山傍水、坡度面积大的优势,整合邻近的水闸、下孔、孔北等村,成立大邹庄示范区,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种植和智慧农业。充分发挥生态好、水质好的有利条件,为移民发展、乡村振兴蹚出了一条新路子。

  截至目前,邹庄村已完成土地流转1036亩,投资2600余万元建成温室大棚353个,种植猕猴桃、草莓、莲藕等特色果蔬,打造邹庄丹江绿色果蔬园基地,建设集采摘、住宿、餐饮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每年村集体实现租赁收益40余万元。

  据了解,邹庄村目前有300余人就近从事果蔬产业服务,共有46家民宿、5家农家乐。邹庄村人均年收入较5年前翻了两番,村集体经济收入从5年前的不足5万元发展到100余万元,村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幸福。

  “南水”流入百姓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人都是喝井水,打上来的水发涩,而且含氟高,就这样的水也不是天天能保证供应的。”50多岁的郎立明回忆,当时一到旱季,凌晨2点就去井里打水,去晚了就只有浑水或者没有水。

  郎立明家住河北省泊头市洼里王镇前八尺高村,他的“吃水经历”是泊头市40余万名村民共同的回忆。泊头市地处河北省沧州市南部,属海河流域的黑龙港地区,历史上浅层水苦咸、深层水含氟高,属高氟区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

  “根据我国饮用水标准,每升水含氟量应不超过1.0毫克,而泊头市地下水每升水含氟量1.8毫克。因长期饮用高氟水,居民普遍患上了氟斑牙等疾病,严重时会牙齿畸形、关节僵硬、骨骼变形,甚至出现瘫痪等症状。”泊头市惠泊农村供水公司经理贾清尧介绍,泊头市在2008年开始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水厂、铺管道,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饮水得到了很大缓解。“但那时农民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问题仍然存在。”贾清尧说。

  转变发生在2020年。受益于沧州市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实施的一系列生活用水置换项目,泊头市将地下水源切换为地上水源,实现了农村生活水源置换。长江水通过输水管道进入水厂,经过净化、除菌等处理后流向村里。如今,全市654个村实现了长江水村村通、户户喝,40.16万人彻底告别了饮用地下水、高氟水历史。

  “实施江水置换,是彻底解决居民饮用高氟水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沧州市水务局农村供水管理中心工程师董竞宣说。据了解,现在泊头市居民饮用上了安全的长江水,水质、水量、供水保障率、用水方便程度四项均达标。

  沧州市农村生活水源质量的提高只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提升用水质量的缩影。据统计,通水后,北京、天津、河北等受水区水质都有明显改善。其中,北京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每升降至120毫克每升;天津市全域15个行政区用上了“南水”,农村供水水质合格率达到93%以上;河北省7个地级市(不含省直辖县市)用上了“南水”,全省城乡受益人口超3000万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