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在2024第十届中国猪业高峰论坛上吴珍芳教授的讲座内容。吴珍芳教授作为猪遗传育种领域的杰出专家,分享了我国瘦肉型猪选育历程、现状以及主要育种方向等专业知识,包括专门化品系选育案例和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这些内容对养殖领域和饲料领域的从业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应对行业挑战,提高生产效益。
一、引言
在珠海举办的2024第十届中国猪业高峰论坛暨中国猪业高层交流论坛十年庆典,汇聚了众多业内大咖和权威专家。福建丰泽农牧团队成员有幸参会,聆听了吴珍芳教授的精彩讲座,收获颇丰。现将讲座中的重要内容分享给广大养殖领域和三农领域的从业者,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有益的技术参考。
二、吴珍芳教授简介
吴珍芳教授于1970年出生在湖北麻城,是汉族,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芯种业董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现任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温氏食品集团研究院院长。
吴教授在猪遗传育种领域深耕30余年。1998年他从华中农业大学获得农学博士学位后,便在华南农业大学任教,同时投身猪遗传育种研究与产业化实践。他主持培育了“华农温氏Ⅰ号猪”和“温氏WS501猪”两个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并实现产业化应用,极大提升了我国种猪自给率。此外,他带领团队在猪体细胞克隆技术、基因育种芯片等方面取得突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使我国在种猪全基因组选择关键技术和体细胞克隆技术规模化应用方面处于世界前列。
吴珍芳教授不仅科研成果丰硕,还重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他要求研究生入学前到猪场见习一个月,培养吃苦精神和专业认知。他还带领团队深入猪场、农村开展养殖技术服务,转化多项实用技术,每年培训农技人员千余人次。他被誉为“养猪强国”的追梦人,为我国养猪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三、我国瘦肉型猪选育历程及现状
(一)选育瘦肉型猪的必要性
国情决定:吴珍芳教授指出,我国人多地少,人畜争粮的国情决定了培育瘦肉型猪的必要性。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69541万吨,配合饲料产量29888.5万吨,其中猪饲料占50%。瘦肉是人们主要的动物蛋白来源,而我国地方猪种饲料消耗大、瘦肉率低,每百公斤饲料的瘦肉产量不到瘦肉型猪种的40%,无法适应国情,所以必须培育瘦肉型种猪。
市场需求差异:我国猪肉市场需求多元化,与欧美市场不同。欧美鲜肉消费占25%以下,成品或半成品为主;我国鲜肉消费占82%以上,热鲜肉为主。而且我国不同区域对猪肉品质要求也不同,如西北瘦肉率中等、骨价值低,东北瘦肉率中等,华东瘦肉率高等等。国外种猪无法完全满足我国市场需求,因此我国需要自己培育高质量种猪。
(二)选育历程
品种转变阶段:从70年代末开始,我国猪种选育经历了从脂肪型、兼用型向瘦肉型猪新品种和配套系的转变。80年代前培育出25个兼用型猪种,如哈尔滨白猪、上海白猪等。80年代至今,通过地方猪种和外来瘦肉猪杂交育种,培育出湖北白猪、浙江中白猪等一批新品种或配套系。90年代以后,外来瘦肉型猪本地化选育,形成了多个配套系,如光明猪、中育猪等。
品种审定情况:1975年—2022年,我国审定了67个种猪培育品种,这充分展示了我国在猪种培育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三)现状分析
种源保障:我国瘦肉型种猪进口量近年来逐渐减少,受非洲猪瘟影响,2020年进口约3万头,近10年来正常年份约6000头,进口量占我国种猪核心群比例从25年前的95%下降到目前不足5%。我国自主创制了基因芯片WENS55K,还拥有智能表型测定、基因组选择和选配、遗传评估、体细胞克隆、基因编辑等现代育种关键技术。例如,我国培育出了环境友好型基因工程猪,其猪粪磷和氮排放显著减少,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提高。
育种技术水平:我国育种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处于第一梯队。我国不仅掌握了全基因组选择技术,还建立了大型种猪生产性能数据库、多性状BLUP和GBLUP遗传评估模型,每天对大量猪的数据进行测定和评估。同时,我国在体细胞克隆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存在的短板:虽然我国育种技术先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优良养殖条件下,高效瘦肉型种猪部分生产性能与国外有差距,如产仔数、生长速度。技术研发到应用存在断链,发展不平衡,有国际竞争力的育种主体不多,持续投入不足,疫病干扰大。
市场机制问题:我国种猪市场机制不健全,存在低价竞争,重点关注疾病状况。缺乏产权保护,导致纯种购买繁殖现象普遍,遗传改良少。生产管理方面,环境控制和疾病干扰影响遗传潜力发挥,育种价值受影响。
四、我国瘦肉型猪专门化品系选育案例
(一)性能变化
体尺和体型提升:通过对多个品系选育前后对比,如S21、S22、S23、W52、W64等品系,体长、体高、管围、总乳头数等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体型评分也相应提高。这表明选育工作对猪的体尺和体型产生了积极影响。
基因频率变化:对多个品系主效基因(标记)频率变化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品系在抗K88仔猪腹泻基因、抗蓝耳基因标记等基因频率上存在差异。这反映了选育过程中基因频率的动态变化。
人工选择痕迹分析:对杜洛克S21系、长白W51系等进行分析,通过Fst和XP-EHH分析鉴别到显著位点,其中部分位点高度分化,覆盖至少160个QTL区域。例如,ABCD4-VRTN基因附近存在强选择,与体长相关,且单倍型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同时,核苷酸多样性与遗传分化指数以及近交程度在不同品系间也存在差异。这些分析结果揭示了人工选择在猪品系选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五、我国瘦肉型猪育种主要方向
(一)品种多元化与高效瘦肉型猪主体地位
高效瘦肉型猪是市场主体,但考虑到市场需求多元化,特色肉猪可作为高档消费市场补充。不同区域市场对猪肉品质要求不同,应根据区域差异综合考虑经济效益,选择合适的猪种进行养殖。
(二)专门化品系选育与杂交配套
专门化品系选育:种猪专门化品系选育注重主选性状突出,遗传进展快。例如,皮特兰S11注重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杜洛克S21注重饲料转化率和适应性等。通过专门化品系选育,可以提高猪的特定性状表现。
杂交配套:杂交配套生产肉猪可充分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商品猪整齐度,适应多元化市场。杂交模式多样,包括三系杂交、四系杂交、五系杂交等。例如,华农温氏Ⅰ号猪配套系适合高瘦肉率要求市场,温氏WS501猪配套系适合上市体重更大市场。通过合理选择杂交模式和配套系,可以提高猪肉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追求高生产效率
养殖从业者应追求高生产效率,包括节粮、提高瘦肉产量、繁殖力和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2010-2050年猪性状改良趋势可知,未来还有很大的改良空间。同时,饲料转化率、生长速度、断奶数、市场卖价、经济上市体重等经济性状指标对生产效率有重要影响,养殖从业者应关注这些指标,以提高生产效益。
(四)全产业链体系支撑育种进展
从养殖者角度:品种培育需要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支撑,打通育种到饲养、屠宰价值连接。新品种遗传潜力需与营养、环境、管理匹配。例如,料重比影响采食行为和成本,生长速度影响出栏时间和费用,断奶数影响窝成本,市场卖价与瘦肉率、体型有关,经济上市体重影响销售收益。养殖从业者应注重这些方面的协调配合,以提高养殖效益。
从屠宰场角度:屠宰场也会考虑肉猪的体型等经济性状对价值的影响。因此,养殖从业者在养殖过程中应关注猪的体型等方面的培育,以满足屠宰场的要求,提高猪肉的销售价格。
(五)生物育种技术应用
基因组选择与选配:基因组选择技术是动物育种的关键前沿技术,我国率先应用于种猪育种。包括种猪基因组选择技术方案、应用案例等。例如,用于核心群组建可提高繁殖力分群准确性,性状选择准确性大幅提高可实现早期选择,基因组选配效果案例显示通过最优组合可提高产仔数、缩短校正天龄。此外,我国还搭建了基因组育种技术平台,实现行业共建共享。养殖从业者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和平台,提高种猪选育的效率和质量。
体细胞克隆:体细胞克隆技术可实现优良基因应用事半功倍,如顶级种公猪的克隆扩繁。这为养殖从业者提供了一种保存优良种猪基因的方法,可以提高种猪的质量和生产性能。
基因编辑育种:基因编辑育种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手段,可实现定向育种。例如,抗猪瘟基因编辑猪、抗寒转UCP1基因猪、提高肌内脂肪含量基因编辑猪、抗蓝耳病基因编辑猪、环保节粮转基因猪等,分别在抗病、抗逆、提高肉质等方面有显著效果。养殖从业者可以关注这些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适时应用到养殖生产中,提高猪的品质和生产性能。
六、结论
吴珍芳教授在2024第十届中国猪业高峰论坛上分享的内容涵盖了我国瘦肉型猪育种的多个重要方面,从选育历程和现状到专门化品系选育案例,再到育种主要方向等。这些知识和技术对于养殖领域和饲料领域的从业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些内容,将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生产效益。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点赞、转发和关注本文,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这些前沿知识和技术。
如果您对文章中的内容有任何疑问或想法,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与您一起探讨。
免责声明:本内容是基于在论坛上的讲课内容总结分享而来,若存在差错,还望多多包涵。——丰泽农牧陈克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