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在2024第十届中国猪业高峰论坛上黄瑞华教授的讲座内容。黄瑞华教授作为畜牧兽医领域的杰出代表,分享了中国猪业的国际地位、面临的困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方向等专业知识。这些内容对养殖领域和饲料领域的从业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应对行业挑战,提高生产效益。
一、引言
在珠海举办的2024第十届中国猪业高峰论坛暨中国猪业高层交流论坛十年庆典,汇聚了众多业内大咖和权威专家。福建丰泽农牧团队成员有幸参会,聆听了黄瑞华教授的精彩讲座,收获颇丰。现将讲座中的重要内容分享给广大养殖领域和三农领域的从业者,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有益的技术参考。
二、黄瑞华教授简介
黄瑞华教授于1965年1月出生在江苏省南通市。他拥有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学历和农学博士学位,是动物科技学院的杰出学者和博士生导师。
黄教授自1983年起在南京农业大学攻读畜牧专业本科,随后继续深造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曾赴日本宫崎大学和泰国孔敬大学访问进修。1987年起,他在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2010年晋升为教授。他还担任南京农业大学养猪研究所所长和淮安研究院院长。
在科研方面,黄教授成果丰硕。他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如苏淮猪新品种的培育与产业化等。他的研究成果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奖,为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和猪健康生产提供了建议方案,创建的南农苏淮、南农优淮等品牌在行业内颇具声誉,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此外,黄教授积极参与教学和社会服务工作。他担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副理事长等多个学术团体职务,推动行业发展。他坚持无抗养猪理念,倡导健康养猪,为提高我国养猪业整体水平贡献力量。
三、中国猪业的国际地位
(一)对全球贡献
黄瑞华教授指出,中国在全球猪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全球6.4%的国土面积上,我国提供了全球一半的猪,养活了近20%的人类。然而,我国饲料外源依赖型特征明显,2023年进口大豆9940.9万吨,2024年1-9月进口8184.9万吨。国际局势的动荡对我国饲料供给安全产生了影响,这是从业者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产业特点
我国猪业的模式、规模与业态全球最为丰富,但产业转型并没有立即带动生产水平的提高。在育种方面,我国育种主体逐步升级,已有百余家国家级核心育种场,种猪场4400余家,生猪核心育种场112家,种猪来源多元。尽管生猪种业质量有所提升,但国际竞争力仍然有限,2023年种猪进口7429头,出口却几乎为零。同时,我国猪业生产效率虽有提升,但与期望值仍存在差距。
四、中国猪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市场问题
集团猪企贪大比高,资本大量渗透,产能竞争激烈,导致市场竞争环境恶化。中小猪企在这种环境下生存艰难,历经涅槃之苦。
市场供需失衡,供涨需减,但调节产能的能力有限,价格涨跌无序。原料供给依赖外源,国际局势动荡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资本逐利的本质使得市场异常波动更加剧烈。
(二)疫病问题
猪业面临着老病难以根除,新病不断出现的困境。健康问题严重制约了育种成效,“老板变兽医”的现象在行业内十分常见,养殖户们为了保障猪群健康,不得不自己学习大量的疫病防治知识。
(三)社会地位问题
猪业虽然为消费者提供了肉源,但却不受各方的待见。地方政府、媒体、居民与权威虽然都需要猪肉,但却不愿意闻到猪的气味,这使得猪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为尴尬。
(四)其他问题
在一些复杂的背景下,技术问题往往被忽视。从需求端来看,群体消费缩减,家庭消费难以形成气候,市场需求不温不火。
供给端变得更加难以预测,资本的大量涌入绑架了产业结构,二育回交等现象乱象丛生。
调控端的作用有限,国家调控库存不足,民间存储又常常搅局,进一步扰乱了市场秩序。
五、中国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方向
(一)务实判断产需趋势,科学确定发展目标
从业者需要分析历史数据,准确判断产能和需求的趋势。考虑到人口负增长以及需求逐渐减量的现实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发展目标,避免盲目扩张。例如,一些养殖户看到市场价格上涨就盲目扩大养殖规模,结果在市场行情变化时遭受损失。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充分认知种业地位,顶层设计繁育体系
种业在猪业发展中至关重要。选种、选配和遗传改良等环节都需要从业者深入了解。要设计合理的繁育体系,从核心群到商品育肥群,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避免出现育种场和扩繁场职责不清的情况。
在选种时,要综合考虑多个性状,如产仔数、瘦肉率、肉质等。例如,产仔数多的母猪可以为养殖户带来更多的仔猪,提高养殖效益;瘦肉率高的猪在市场上更受欢迎,能卖出更好的价格;肉质好的猪能满足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要求,提高产品竞争力。
(三)全面认知环控压力,减控结合持续发展
从业者要全面认识环境控制的压力。这包括对粪污的处理,要将其转化为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如粪尿、粪水、粪液、粪肥等;臭气控制是当前和未来的头号难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同时,还要处理好各类废弃物,包括尸体等可循环利用的生物废弃物以及废弃疫苗、兽药、霉变饲料等不可循环利用的生物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淘汰设备、废弃药瓶等非生物废弃物。
在减控结合方面,要从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处理等环节入手。例如,在源头减量环节,可以通过选留高饲料营养物质消化率、低N排放、低P排放的后备猪,优化饲料配方及投喂制度,优化饮水系统等措施来减少污染;在过程控制环节,可以通过优化清粪工艺、通风方式以及风机端臭气物质处理工艺等来减少臭气排放;在末端处理环节,可以通过优化粪水收集处理利用过程来控制臭气物质排放。
(四)理性实施生物安全,保障猪群健康生产
实施生物安全措施要理性且人性化。在基本环节要严控偏差,从设计、施工到改造都要严格把关,避免过度消毒,更要防止二次污染和人身伤害,可以选择耐低温消毒药。同时,要紧紧抓住门卫、食堂、办公区、售猪台、无害化处理点等关键节点,区分净区与脏区,注意水温、水压、排水方向与路径以及洗衣间、晾衣房等细节。
要适时抛弃封闭管理,管理人员要能够进场,场长要能进生产区,技术员要能进圈舍,恢复常规卫生、查情、测定等环节,不能一味地进行静默生产。
要时刻保障安全,注意电、火、沼气、水沟、冰雪等方面的安全问题。
还要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员工的健康,防止真菌感染、噪音、抑郁、人畜共患病以及维生素缺乏等问题,为员工提供暖风机、电吹风、润肤露等必要的设施。
(五)认真总结工艺优缺,集成攻关群楼养殖
楼房养猪虽然已经成为一种业态,但不应是唯一的发展方向。从业者要综合考虑基础建设、设备配套、工艺设计和生产管理等方面,总结工艺的优缺点,合理选材、施工与安装,并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和专业的人才队伍。
以牧原股份为例,其集群式楼房养猪项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基础建设的各个方面,如地基荷载、防渗防水、地面防滑、转猪通道、墙面墙角等;设备配套要齐全,包括栏位设备、通风调温、喂料供水、除臭清粪、猪尸转运、智能监控等;工艺设计要合理,考虑规模确定、档次考虑、楼层选择、周转流程、生物安全、人猪物流等因素;生产管理要科学,包括批次生产、饲养标准、计划制订、计划执行、进栏巡查、远程监管等环节。
(六)顺应智能养殖趋势,不忘全程精细管理
从业者要顺应智能养殖的趋势,但要认识到智能化养殖虽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仍然任重道远,一线巡查在现阶段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在精细管理方面,要从原料、配方、仓储和饲喂等环节把关。例如,在原料环节要进行多元化品质控制;在配方环节要注意葡萄糖胺可缓解玉米赤霉烯酮引起的妊娠母猪胎盘功能紊乱;在仓储环节要注意料仓防晒、防淋,控制霉变;在饲喂环节要注意环境温湿度调控、饲料仓储量调控、饲料投喂量调控以及料槽残余料把控。同时,还要考虑工艺是否合适,如妊娠舍的规模是否适度,通风设计是否合理,能否保障全进全出等;还要考虑猪只居住环境是否适宜,如是否限位开放结合,活动空间是否加大,温湿度是否可调控,能否防止肢体损伤和产道炎症等,以保障猪群健康生产和产品安全。
六、结论
黄瑞华教授在2024第十届中国猪业高峰论坛上分享的内容涵盖了中国猪业的多个重要方面,从国际地位到面临的困境,再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方向等。这些知识和技术对于养殖领域和饲料领域的从业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些内容,将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生产效益。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点赞、转发和关注本文,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这些前沿知识和技术。
如果您对文章中的内容有任何疑问或想法,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与您的留言一起探讨。
免责声明:本内容是基于在论坛上的讲课内容总结分享而来,若存在差错,还望多多包涵。——丰泽农牧陈克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