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丰泽农牧团队在2024第十届中国猪业高峰论坛暨中国猪业高层交流论坛十年庆典中,收获了众多宝贵的知识与经验。其中,关于肉质风味形成机制以及优质猪培育目标定位的讲座,为养猪从业者及饲料加工从业者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与技术参考,对提升行业整体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肉质风味的奥秘:肌肉生物学组织的关键作用
猪肉的品质与风味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而这与肌肉生物学组织的构成密切相关。猪骨骼肌占体重的40%左右,是猪肉产品的主体部分,其品质主要取决于肌纤维类型、肌内脂肪(IMF)含量以及结缔组织的状况。
肌纤维:肉质的基础架构
肌纤维的类型及其特性对肉质有着深远影响。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在代谢方式、直径大小、肌红蛋白含量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I型(慢氧化)和IIa型(快氧化)肌纤维具有较高的线粒体含量,能够进行有氧氧化,其糖原含量相对较低,宰后糖酵解速度较慢,pH下降幅度小,有助于保持肌原蛋白的稳定性,减少风味物质的流失,使肉质更加鲜嫩多汁。相反,IIb型(快酵解)肌纤维糖原含量高,宰后糖酵解迅速,pH快速下降,导致肌原蛋白析出,容易形成PSE肉(苍白、松软、出水),风味物质也随之流失。此外,IIb型肌纤维直径较大,宰后收缩明显,肌节长度短,剪切力大,影响肉的嫩度。
肌内脂肪:风味的关键贡献者
IMF主要沉积于肌纤维之间和肌束之间,少量存在于肌纤维细胞内。其含量与肉色、嫩度、风味、多汁性和系水力密切相关。适量的IMF能够稀释胶原蛋白纤维,切断肌束间的交联结构,从而改善嫩度,增强肌肉的保水力、烹饪润滑度、柔韧度和多汁性。同时,IMF含有更多的风味前体物,如磷酸甘油酯、胆固醇、胆固醇酯和鞘类酯物等,在烹饪过程中降解产生各种香味物质,提升肉的风味。然而,过高的IMF含量会降低蛋白质含量,影响营养价值和鲜肉货架期。
结缔组织:肉品质的调节者
结缔组织为肌纤维提供连接、支撑、营养、保护、调节和整合收缩等作用。随着年龄增长,肌肉结缔组织胶原蛋白含量及分子交联程度不断增加,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增强,但溶解度降低,最终形成致密的空间网络结构。胶原蛋白总量和不溶性胶原蛋白含量与生肉剪切力呈正相关,影响肉品嫩度、系水力和多汁性。完整的膜结构能够降低水分和营养风味物质的流失,而胶原蛋白交联程度和蛋白聚糖含量高时,肉品多汁性会变差。
二、优质猪培育目标:生产性能与肉质风味的平衡
在优质猪培育过程中,需要兼顾生产性能和肉质风味,这是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
“绿嘉黑”优质新品群的培育实践
15年前开始的“绿嘉黑”优质新品群培育项目,通过多组多元杂交和6世代选育,取得了显著成果。在生产性能方面,达到100kg日龄188.03天,适宰体重110kg时,屠宰率约75%,估测瘦肉率57.26%,肋骨数15-16对,生长速度较快且瘦肉率较高。在肉质风味上,表现更为突出。背最长肌宰后24小时,肉色评分3.7以上,肉色红度a*值18-20,剪切力35-45N,滴水损失2.5%以内,具备“红润多汁、突出细嫩、滋味鲜美、气清香浓”的特点。其肌纤维直径约50微米,比普通猪降低40%,水溶性滋味物质含量高,鲜味氨基酸达308.43mg/kg,肉香味氨基酸含量24.13mg/kg,挥发性香味物质含量67.43%,氧化型肌纤维比例高,异味物质低。
杂交组合的优势与应用
通过合理的杂交组合,可以进一步优化优质猪的性能。例如,杜洛克♂×绿嘉黑♀杂交生产的精肉型优黑猪,预期生长速度与外三元基本持平,肉质风味达到地方猪水平,而膘厚大大降低。金华两头乌♂×绿嘉黑♀杂交生产的特优型花猪,初产仔猪数量多,初生重较大,生长速度快,肉质特优。这些杂交组合为养殖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益。
营养调控对肉质的影响
营养因素在肉质风味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母猪高脂高能饲粮、添加不饱和脂肪酸,以及生长肥育猪日粮中的蛋白、能量、淀粉纤维比例、直/支链淀粉比、脂肪酸等成分的调整,都可以影响肌纤维类型和IMF沉积。例如,添加促氧化型肌纤维形成的活性物质,如CLA、鱼油、白藜芦醇等,可以促进氧化型肌纤维的形成,改善肉质。合理的营养调控能够在不影响生长速度的前提下,提高猪肉的品质。
遗传育种的核心地位
遗传育种是优质猪培育的关键手段。通过选择具有优良肉质性状的品种个体进行杂交,如集肌纤维优异品种个体杂交,并避开杜洛克亲本(因其肌纤维类型可能导致肉质较粗硬),可以优化后代的肌纤维类型比例。同时,利用全基因组测定等技术,结合多种指标(如繁殖、胴体、肉质、脂肪酸、游离氨基酸、风味物质、肌纤维性状、核苷酸等)进行选育,能够更精准地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猪品种。
四、对养猪及饲料加工从业者的启示与助力
养殖户的生产策略调整
对于养殖户来说,了解肉质风味形成的机制以及优质猪培育的目标和方法,有助于调整养殖策略。在选择猪种时,应综合考虑生产性能和肉质风味,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差异,选择适合的品种或杂交组合。例如,在高端市场需求较大的地区,可以养殖“绿嘉黑”等优质猪种或其杂交后代,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注重饲料营养的合理搭配,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和肉质改良目标,调整日粮配方,通过营养调控手段改善肉质。
饲料加工人员的技术创新方向
饲料加工人员应紧密关注肉质风味与营养调控的关系,研发更具针对性的饲料产品。根据不同猪种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开发能够促进氧化型肌纤维形成、提高IMF含量且保持合理营养水平的饲料配方。例如,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功能性成分,如CLA、白藜芦醇等,以改善猪肉品质。此外,通过优化饲料加工工艺,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为猪的生长和肉质改善提供更好的营养支持。
五、互动与展望
肉质风味提升与优质猪培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领域,需要行业内各方共同努力。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积极分享经验,共同推动养猪业向高品质、高效益方向发展。如果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问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同时,也希望您点赞、转发本文,让更多的同行受益,共同关注行业动态,携手提升养猪业的整体水平。让我们共同期待养猪业更加美好的未来!
徐子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领军人物
徐子伟,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杰出科学家,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科研成就,在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享有盛誉。作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副院长、研究员及首席专家,徐子伟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屡创佳绩,更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三农”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徐子伟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生产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后,便投身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畜牧兽医研究所,致力于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研究。近三十年来,他主持并完成了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猪禽营养代谢与调控、饲料资源开发、生物饲料添加剂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的科研成果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其中“用酶技术开发大麦及高麸型饲粮及其产业化研究”和“规模化猪、禽环保养殖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两项成果更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充分展示了他在该领域的深厚实力和卓越贡献。
除了科研成就,徐子伟还积极投身于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他担任江南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同时,他积极推广科研成果,助力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子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卓越的科研成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了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事迹和成就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更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服务“三农”事业树立了典范。(陈克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