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养殖新闻

蓝耳病防控新突破:肉猪养殖效益提升的关键

2024年12月26日 来源:中国新农人

  在肉猪养殖领域,蓝耳病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猪场的效益与稳定。福建丰泽农牧团队在第13届世界猪业博览会(李曼养猪大会)深度探寻后,带回蓝耳病防控的前沿智慧,为广大养殖及饲料加工从业者呈上一份极具价值的指南。
  蓝耳病:猪场效益的“头号杀手”
  蓝耳病毫无争议地成为影响猪场效益的首要疾病。据黄建平专家介绍,其对生产成本的冲击涵盖多个方面。在生物折旧成本上,由于种猪受到蓝耳病的侵害,繁殖性能显著下降,这直接导致年更新率大幅上升。为了维持猪群的规模和生产能力,猪场不得不增加后备母猪的引入数量,而这又使得后备母猪淘汰分摊成本显著增加。在育肥阶段,蓝耳病导致的死淘成本问题也极为突出,每头猪的成本相差可达148元之多。这意味着在养殖相同数量的肉猪时,因蓝耳病造成的死淘损失会直接削减大量的养殖利润。
  从生产指标来看,蓝耳病是影响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质量的关键变量。它就像一个隐藏在猪场生产环节中的“破坏分子”,对断配率、受胎率、仔猪正品率、分娩率、成活率等重要指标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指标普遍会下降8%-10%,例如,原本断配率可能在90%以上,但受蓝耳病影响可能会降至80%左右,这极大地降低了母猪的繁殖效率。与此同时,产无效仔率却上升5%,大量无效仔猪的产生不仅浪费了母猪的生产能力和饲料资源,还增加了养殖成本,严重阻碍了猪场的高效生产。

  传统防控局限:困境与挑战
  1.疫苗困境:当前单一蓝耳疫苗免疫难以实现防控目标,这背后存在着诸多复杂的原因。首先,蓝耳病毒的血清型众多,不同血清型之间的差异使得单一疫苗难以提供确切的交叉保护。这就好比面对多种不同型号的锁,而我们手中只有一把万能钥匙,很难保证这把钥匙能顺利打开每一把锁。其次,蓝耳病毒作为单链RNA病毒,其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极易发生变异。在疫苗研发过程中,即使针对某一特定血清型研发出了有效的疫苗,但病毒一旦发生变异,疫苗的免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此外,抗体依赖增强作用(ADE现象)更是给疫苗防控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在某些情况下,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不能有效中和病毒,反而可能会增强病毒的感染能力,导致病情加重。而且,蓝耳病毒具有超长的病毒血症期,一般为14-48天,平均28天,以及持续感染期,长达165-251天,平均180天。这意味着病毒在猪体内能够长时间存在并持续传播,给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时间压力和难度。
  2.抗生素局限:依赖单一抗生素压制蓝耳病也行不通。虽然抗生素在控制蓝耳病引发的继发感染方面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它对蓝耳病毒本身几乎没有任何效果,就如同用错了武器去对抗敌人,根本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长期使用抗生素还会对猪的肝肾造成严重损伤,影响猪只的整体健康状况。
  更为棘手的是,抗生素的滥用极易引发抗药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猪体内的病菌会逐渐适应抗生素的环境,产生抗药性变异,使得抗生素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差。同时,抗生素的使用还会干扰猪只自身的免疫系统,影响其自身抗病力,使猪只在面对病毒感染时更加脆弱,陷入越用抗生素病情越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
  3.生物安全漏洞:生物安全防线一旦出现漏洞,蓝耳病便会迅速扩散。气溶胶传播是蓝耳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传播距离极远,可超过9km。这就像空气中无形的“病毒输送带”,能够将病毒快速传播到较远的地方。此外,胎盘传播和精液传播也为蓝耳病的传播提供了隐蔽的途径。在养殖过程中,如果不加以严格防范,病毒可能会通过这些途径在猪群中悄然传播,给防控带来巨大挑战。

  综合防控策略:多管齐下破难题
  1.稳定生产:筑牢根基
  环境优化:维持猪舍环境温度在22℃左右、温差控制在3℃以内,湿度保持在60-80%,并确保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对于猪只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能够让猪只感到舒适,减少应激反应。稳定的温度可以避免猪只因冷热应激而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干燥通风则能有效减少氨气和粉尘在猪舍内的积聚。氨气和粉尘会直接刺激猪只的呼吸道黏膜,破坏呼吸道的防御屏障,使猪只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通过创造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就像为猪只打造了一个舒适的“健康城堡”,为它们的健康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后备母猪管理:在后备母猪80日龄时,使用弱毒苗进行驯化是关键的一步。这可以帮助后备母猪提前建立对蓝耳病毒的免疫反应,增强其抵抗力。同时,配合中西药压制,能够进一步控制病毒在猪体内的活动。在入群前,必须严格检测后备母猪的抗原阴性情况,确保其未感染蓝耳病毒。并且,要保证S/P值个体低于1.5,离散度低于30%。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后备母猪入群引发猪群的波动,保障猪群的稳定。例如,某猪场在严格执行此项措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后备母猪入群后的蓝耳病发病率显著降低,从原来的较高水平降至10%以下,大大减少了因后备母猪引入而导致的疫情传播风险。
  精细化管理:分娩、仔猪、断奶、生物安全、营养管理等环节都需要进行精细化管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在分娩管理方面,要适时转产,降低转产应激。例如,在母猪分娩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让母猪熟悉新的环境,减少环境变化带来的应激反应。同时,强化产程监控,规范接产助产流程,确保分娩过程顺利进行。在仔猪出生后,要及时让仔猪吃好初乳,初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能够为仔猪提供早期的免疫保护。此外,加强产后护理,促进母猪产后恢复,这对于母猪后续的繁殖性能和健康状况都非常重要。

  在仔猪管理环节,采用一体化操作(科学保健),减少抓猪应激。例如,在日常操作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抓猪动作,避免仔猪受到惊吓和伤害。运用两情相悦调栏法(三级淘汰),根据仔猪的健康状况和生长性能进行合理调栏和淘汰,保证每栏仔猪的生长环境和条件相对均衡。通过快乐记忆教槽法(营养补充),确保断奶仔猪学会吃教槽料,为仔猪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其生长发育。
  断奶管理方面,执行三级淘汰制度,及时淘汰生长不良或有疾病症状的仔猪。仔猪断奶后,应直接上市或转入专场饲养,禁止场内饲养B级苗,避免不同场不同批次猪群混群,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在生物安全管理上,做好空栏消毒工作,清洗至物见本色,严格消毒后空栏5天,彻底杀灭可能残留的病毒和病菌。规范猪群流转与窜舍管理,尽量减少猪群流转次数,防止病毒在猪群之间传播。对于猪舍要严格密闭,禁止其它任何动物进入猪舍,杜绝外来病毒的传入。
  营养管理同样重要,提升饲料中多维和蛋白水平,为猪只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增强其免疫力。补充有益菌,调整肠道菌群,维持肠道健康,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就像一张严密的防护网,为猪群的健康保驾护航。
  2.转阴干预:关键节点防控:在怀孕70日龄后、产前5天至断奶、断奶至配种后21天等关键窗口期,采用蓝可治结合替米考星进行干预是防控蓝耳病的重要策略。蓝可治在防控中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它能够减弱蓝耳病毒对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的侵染。研究表明,蓝可治可以显著增强动物粘膜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完整性,就像为细胞穿上了一层坚固的“防护衣”,阻止病毒的入侵。同时,使用蓝可治后,血液中sIgA、β防御素和溶菌酶含量(p<0.01)显著提高。这些免疫因子的增加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有效抵御病毒的感染。例如,湖南农业大学的研究显示,在饲料中添加蓝可治后,猪血液中的溶菌酶含量在14天、21天等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提高,这表明蓝可治能够激活猪只的免疫系统,增强其抗病毒能力。

  其次,蓝可治能够促进炎性分泌物的清除。当猪只感染蓝耳病后,体内会产生大量的炎性分泌物,这些分泌物如果不能及时清除,会加重炎症反应,对机体造成进一步的损害。蓝可治通过促进炎性分泌物的清除,能够有效减轻炎症症状。研究发现,在饲料中添加1kg/t蓝可治使用3周,可显著性提高血液中抗炎因子(IL-4和IL-10)含量,同时降低炎性因子(IL-1、TNF-α、IL-6)含量(p<0.05),有效抑制细胞因子风暴形成,减少呼吸障碍,保护猪只的呼吸系统。
  此外,蓝可治对蓝耳病毒还有直接的抑杀作用。不同浓度的蓝可治对PRRSV均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这为控制蓝耳病毒在猪体内的复制和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在关键窗口期合理使用蓝可治和替米考星,能够有效降低猪群的病毒载量,促进猪群的康复。
  3.净化提升:持续保障:通过配套12%左右纯种猪更新,严格检测后备母猪与精液,确保蓝耳抗原抗体双阴,实现自繁自养是维持猪群健康稳定的长远之计。在种猪更新过程中,选择健康的纯种猪,并对其进行严格的检测,能够从源头上降低蓝耳病传入的风险。例如,某猪场在实施纯种配套和严格检测措施后,连续几年内蓝耳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猪群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产性能也稳步提升。同时,自繁自养模式能够减少外来猪只的引入,避免因引入感染蓝耳病的猪只而引发疫情,为猪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推动猪场向更高生产水平迈进。

  防控成效显著:实践见证希望
  实践案例充分彰显综合防控策略的成效。在稳定生产方面,蓝耳防控使得断奶7天内发情配种率稳定在80%以上,相比未实施防控措施的猪场有了显著提高。例如,某猪场在实施防控措施前,断奶7天内发情配种率仅为70%左右,经过一段时间的防控后,这一指标提升至85%,大大提高了母猪的繁殖效率。产房仔猪成活率也从原来的较低水平提升至96%,保育成活率同样大幅提高,各项指标优化明显。
  经过6个月蓝可治窗口期干预,猪群蓝耳成功转阴。如某猪场送检样品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日龄仔猪均未感染蓝耳病毒,抗体阳性率降为0。同时,母猪的繁殖性能得到显著改善,胎次、总仔、活仔等指标都有明显提升,仔猪的平均体重也有所增加。这表明综合防控策略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蓝耳病的传播,还能促进猪群的健康生长和繁殖,为肉猪养殖从业者带来了希望与信心。
  肉猪养殖同仁们,蓝耳病防控虽任重道远,但掌握科学方法便有破局之法。望大家积极借鉴这些经验,于评论区分享实践心得。若觉此文实用,请点赞、转发,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养殖前沿资讯,共同携手应对蓝耳病挑战,提升肉猪养殖效益,共创养猪业美好未来!

  黄建平:PSY应用研究院的杰出专家
  黄建平,PSY应用研究院的副院长,产房研究室主任,同时担任PTT养猪学习院总教练及护娩师培训班创始讲师,拥有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他在猪场一线生产管理与技术服务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丰富经验,特别是在猪场产房饲养管理与员工标准化操作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黄建平副院长以其提出的“常规助产六字诀”、“紧急助产六字诀”以及“早期子宫炎分级防控”等实效操作技术而闻名,这些技术为提升猪场生产效率与动物福利提供了有力支持。他累计为上千家养猪企业、上万名养猪人提供产房培训,被誉为“猪场产房细节管理专家”。
  在服务客户方面,黄建平副院长带领团队为温氏、金锣、正邦集团、大北农集团等众多国内大型集团企业和规模化猪场提供产房指标落地辅导,成功改善了窝均死弱比例、产房母猪采食量、子宫炎控制、仔猪成活率与正品率、仔猪断奶重等关键指标,拥有上百个提升案例。
  此外,黄建平副院长还积极参与行业交流与研讨,是《PSY+1实效技术合辑》、《青年母猪综合征防控技术》、《非洲猪瘟防控实践》、《R&C低成本养猪》等书籍的参与编写者,并输出了《2020年度产房管理与技术趋势报告》、《2021年产房应用课题成果报告》、《PSY提升关键策略在产房的有效性评估》等年度成果。他的王牌课程包括《护娩师训练营》《母猪子宫内膜炎的早期诊断与分级防控》、《提升PSY之正确接产五部曲》、《提升PSY之助产关键技术》、《仔猪护理》等,深受行业内外人士的好评。(免责声明:本内容是基于在论坛上的讲课内容总结分享而来,若存在差错,还望多多包涵。如有侵权部分,请联系删除——福建丰泽农牧陈克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