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行业竞争白热化、挑战层出不穷的当下,生猪动态营养成为行业破局的关键。福建丰泽农牧团队深度参与第13届世界养猪大会(李曼养猪大会),带回众多前沿理念与技术,为从业者点亮前行之路。
动态营养:养猪业的新航标
传统生猪营养标准犹如静态蓝图,阶段性且依赖经验,在精准度与时效性上存在显著缺陷,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养殖环境。印遇龙专家在大会中着重指出,现代养猪务必引入动态营养思维,其核心在于紧密贴合猪只在不同生长阶段、生理状态以及市场环境波动下的多元营养需求,方能达成高效养殖的目标(印遇龙,《生猪动态营养需求研究:挑战与探索》)。
以仔猪断奶这一关键时期为例,此时仔猪不仅代谢极为旺盛,还面临着断奶应激的严峻挑战,因而迫切需要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以及高矿物质的优质饲粮,为其快速生长提供坚实保障。而在育肥后期,养殖重点则需转向合理调整营养成分比例,严格控制能量与蛋白质的摄入量,有效防止脂肪过度堆积,确保猪肉品质符合市场标准。这种根据猪只生长全程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精准营养调控的方式,是实现高效养殖的核心秘诀。
影响动态营养需求的关键因素
1.遗传与品种:品质差异与营养适配:国外引进的杜长大品种,以其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胴体瘦肉率高且脂肪率低的显著优势,在规模化养殖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国内丰富多样的地方猪种,如太湖猪、荣昌猪等,则以产仔多、耐粗饲、抗寒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广泛以及肉质风味独特等特点著称。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可依据自身所处的市场环境、养殖条件以及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审慎选择适宜的猪种,并充分利用不同品种的遗传优势,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营养方案。
例如,对于专注于地方猪种养殖的从业者而言,若旨在突出猪肉的独特风味,可在饲粮中适度增加不饱和脂肪酸、风味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的比例,通过精准的营养调控手段,显著提升猪肉的品质与市场竞争力。
2.生长阶段精细营养:全程精准调控的关键:断奶仔猪、生长猪、育肥猪在生长进程的各个阶段,其营养需求呈现出极为显著的差异,精准把握这些差异是实现高效养殖的关键环节。在断奶仔猪阶段,丝氨酸精准调控技术已被证实具有显著成效。研究表明(Zhouetal.,2018),在正常蛋白饲粮中精准添加0.2%的丝氨酸,经过4周的饲喂周期,仔猪的日增重与体重均实现了显著提升,同时腹泻指数明显降低。这一成果充分彰显了在关键生长阶段,针对特定氨基酸进行精准调控对于仔猪健康生长的重要性。
生长猪阶段,骨骼发育与肌肉生长成为主要任务,此时对蛋白质和矿物元素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饲粮需确保充足供应以满足其生长需求。进入育肥前期,猪只的生长重点转变为脂肪沉积,相应地需要适度提高能量的摄入量,以有效促进日增重;而在育肥后期,为避免脂肪过度蓄积影响肉质,必须合理降低饲粮中蛋白质和能量的水平。全程紧密围绕各阶段的生长特点进行精细化的营养调控,是实现养猪业高效生产的核心策略。
3.生理状态的营养密码:母猪与公猪的营养之道:母猪在不同的繁殖阶段,其营养需求不仅严格,而且具有独特的阶段性特征。后备母猪阶段,适当限制能量摄入至关重要,需精准控制相对于体重的脂肪沉积速度,在保障肌肉正常发育的前提下,避免过度肥胖。若能量限制过度,如将能量限制为自由采食量的75%,将会显著延缓发情时间,减少排卵数,进而导致产仔数下降。
妊娠母猪时期,营养调控更为复杂。需根据孕期的不同阶段,科学调整饲粮营养成分。提高饲粮中粗纤维含量,同时适当降低玉米及油脂含量,以维持母猪的饱腹感,防止体况过肥引发食欲下降、输卵管不通等一系列生产机能问题;而过度限饲则会导致母猪肠胃空虚,影响胚胎发育。此外,过高或过低的能量水平均会干扰母猪体内激素浓度的稳定,对早期妊娠期间的胚胎发育和存活造成不利影响。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由于体况存在差异,在营养需求上也有较大不同,需区别对待。
临产及哺乳母猪阶段,对营养的需求达到高峰,需合理搭配饲粮,确保充足的营养供应,以增强体质、恢复膘情,并为仔猪提供高质量的乳汁。空怀母猪在育肥后期的营养管理与育肥猪相似,需适当降低饲粮中蛋白质和能量水平,防止脂肪堆积,改善胴体品质。
对于种公猪而言,提供富含赖氨酸和多种维生素的充足营养进行科学饲养是确保其精液品质及繁殖性能的关键。同时,生物钟在猪只的营养代谢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几乎所有生物机体的生理功能、代谢和行为等均呈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现象,猪也不例外。日常的生理代谢规律受内在生物钟的精密调控,营养物质代谢同样如此。研究发现,利用回肠末端瘘管模型进行观测,猪肠道微生物存在显著的昼夜节律变化规律,且这种变化进一步深刻影响宿主代谢。例如,猪血浆中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肠道黏膜氨基酸转运载体、肝脏和肠道生物钟调控基因的表达等均呈现出明显的节律性,血清铁与肝脏铁代谢转运基因表达量也呈现昼夜节律性变化。
在营养调控与免疫功能方面,疾病会对猪的生产性能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同时也会引发营养需要的显著变化。通过科学的营养调控手段,则可以有效增强猪只的免疫状态及抗病能力。如在油脂方面,椰子油、鱼油在脂肪酸吸收及肠道屏障维护方面,对大肠杆菌攻毒仔猪具有显著的保护效应;在蛋白质代谢方面,免疫应激期仔猪蛋白质合成速率降低,对饲粮蛋白质的需求相应减少,而在恢复期则相反,蛋白质合成速率增加,对饲粮蛋白质的需求升高,且理想氨基酸模式也会发生变化,可消化蛋氨酸和苏氨酸需要降低,可消化色氨酸需要增加;在维生素和矿物质方面,叶酸、酵母硒、生物素、锌等在增强猪只免疫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猪在病原体感染时,免疫系统迅速激活,活化的免疫细胞会主动重塑胞内物质代谢,尤其是氨基酸代谢,以满足其功能变化的需求,如分泌细胞因子等。同时,病原体也会导致免疫细胞胞内代谢重编程,影响胞内氨基酸水平和干扰其功能。例如,在ETEC感染仔猪的过程中,会影响仔猪血清及空肠中多种氨基酸水平,且ETEC感染会增加乳酸乳球菌亚群,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代谢互作机制,促进IL-17的表达。而丝氨酸在调控宿主免疫功能和健康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其通过从头合成途径,主要借助反馈调控途径(依赖于丙酮酸激酶M2亚型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1影响丝氨酸前体的有效性)以及对转录因子和肿瘤抑制因子的调控,改变关键酶的活性和表达,从而实现对免疫功能的调节。在实际养殖中,也有诸多应用实例,如在正常生理条件下,饲喂1%丝氨酸低蛋白饲粮或FTM均可显著提高仔猪日采食量;在ETEC攻毒条件下,丝氨酸可通过调节罗伊氏乳杆菌和NF-κB途径提高sIgA分泌,有效减轻断奶仔猪腹泻,进一步揭示了营养调控在保障猪只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动态营养的实施路径与技术支撑
1.精准模型构建:数据驱动的营养规划:借助先进的Gompertz模型以及涵盖经济学、生产性能、营养、饮水采食量、环境等多维度的指标体系,构建起全面且精准的生猪动态营养模型。在工厂化养殖场景中,通过对生长育肥猪的最大采食量、背膘厚随体重变化曲线的精确测定,结合动态生长曲线模型构建技术,针对不同体重阶段(如25kg、45kg、65kg、85kg、105kg、125kg等关键节点),深入研究净能、赖能比、Thr/Lys、Trp/Lys等关键营养因素的动态变化规律,并运用响应面设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优化。
在实际操作中,利用基于机器视觉的生猪估重技术,能够实时、准确地采集猪只体重数据,有效避免了传统人工称重方式的诸多弊端,如耗时费力、对猪只造成较大应激甚至引发死亡等问题。通过深度相机采集猪只深度图像数据,结合BotNet回归网络,实现无接触式的体重测量,其准确性和精度均达到较高水平,为动态营养模型的精准运行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确保营养供给与猪只生长进程紧密同步。
2.体成分分析与营养评估:精准营养的科学依据:体成分分析技术犹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深入剖析动物机体和组织器官的体组成结构,精确量化机体和不同组织器官的营养沉积速率,从而为获取各组织器官更为精确的营养需求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屠宰解剖化学分析法等手段,详细研究机体体组成的变化规律,直接测定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组织的营养成分,如肌肉、脂肪、内脏等组织中的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等含量,并绘制出相应的营养沉积曲线。
例如,研究发现40kg和85kg时,内脏脂肪沉积量分别大于蛋白沉积量和脂肪沉积量;50kg和93kg时,空体脂肪沉积量分别超过空体蛋白沉积量和空体脂肪沉积量;90kg时,肌肉脂肪沉积量大于蛋白沉积量。这些数据为精准调整营养配方提供了关键的参考指标。同时,基于血清生化指标、极性代谢物指标、脂质代谢物指标等多维度的分析技术,构建出生长猪蛋白营养状态评估模型和母猪繁殖性能精准营养预测模型。如以妊娠和哺乳母猪为研究对象,纳入母猪体况、饲养环境、饲喂管理和饲料营养成分等综合指标,构建的繁殖性能预测模型,能够精准预测母猪的繁殖性能,并通过实际养殖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例如,通过对不同纤维营养水平日粮对母猪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发现妊娠期可溶纤维、不可溶纤维及二者比例对出生窝重贡献度最高,哺乳期中性洗涤纤维对断奶窝重贡献度较高,且在新母猪群体验证中,确定了IDF/SDF为3.5时出生仔猪变异系数最小,同时显著提高仔猪免疫功能。
此外,在氨基酸监测技术方面取得的突破,为营养评估提供了更为实时和精准的手段。发明的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代谢物肽适体快速筛选方法,成功筛选出具有单一氨基酸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八肽,为构建高精度的氨基酸传感器奠定了基础。基于这些肽适体,构建了一系列针对不同氨基酸(如L-精氨酸、L-谷氨酸、L-赖氨酸、L-色氨酸等)的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对氨基酸的高灵敏、特异性检测,检测范围涵盖从极低浓度到较高浓度区间,且检测时间大幅缩短,能够实时监测动物体液中游离氨基酸的动态变化,为及时调整营养供给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3.智能饲喂升级:精准执行营养方案:智能饲喂系统作为生猪动态营养实施的关键执行者,紧密依据动态营养模型和猪只的生理节律运行。在饲喂频率方面,充分考虑不同猪群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哺乳母猪每日饲喂3-4次,通过增加饲喂次数,有效提高了母猪的采食量,促进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进而显著提升泌乳性能,增加仔猪断奶重,并缩短母猪发情间隔;而育肥猪则表现出日饲喂2次比3次或4次具有更强的采食动机,且行为规癖更少,因此在育肥阶段合理调整饲喂频率可提高养殖效益。
在饲喂时间上,巧妙根据昼夜节律顺序进行饲喂并精准调整饲粮氨基酸水平。例如,在前12h提供较低水平的氨基酸、在后12h提供较高水平的氨基酸,这种与猪只生物钟相契合的饲喂策略有助于优化生长猪的生长性能。在饲粮状态方面,湿料相较于干料具有明显优势,显著提高了哺乳期仔猪、保育猪以及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同时对保育猪的健康状况也有积极改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如沙子岭猪在猪肉品质性状形成的关键窗口期,补充亮氨酸可显著提高其日增重、降低料肉比,增加眼肌面积,增加肌肉中DHA含量以及MUFA/PUFA比值,有效改善脂肪酸组成;补充谷氨酸则可提高眼肌面积和瘦肉率,降低脂肪率,提高IMF含量,其机制可能与Spirochaetota-Aceticacid有关。智能饲喂系统通过耳标、电子个体识别卡等先进设备实现猪只个体精准识别,结合精准管理模型,确保每头猪都能按照其特定的营养需求获得适时适量的饲粮供应,极大地提升了养殖的精准度和效益。
行业变革:动态营养驱动可持续发展
在饲料原料短缺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严峻压力之下,生猪动态营养技术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前行道路。通过精准的营养调控,不仅能够显著降低饲料成本,减少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放,有效缓解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压力,还能全方位提升猪肉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进而大幅提升养殖效益。这一技术创新为养猪从业者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与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下,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助力其实现稳健、可持续的发展。
养猪同仁们,生猪动态营养无疑是推动行业进阶的强大利器。衷心期望大家积极将这些前沿技术应用于实际养殖生产之中,并于评论区踊跃分享宝贵经验、深入交流心得体会。若您觉得此文对您的工作有所助益,请不吝点赞、转发,同时关注我们,以便获取更多养猪业的前沿资讯。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开创养猪业的璀璨辉煌未来!
印遇龙:中国工程院院士,畜牧业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
印遇龙,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畜牧业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和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他长期致力于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研究,为推动我国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印遇龙院士深耕动物营养领域数十年,对猪、禽等动物的营养需求与饲料配方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多项动物营养理论和技术,有效提高了动物的生长性能和饲料转化率,为畜牧业的高效、环保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作为科技界的佼佼者,印遇龙院士非常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他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助力畜牧业企业提升竞争力。同时,他还致力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畜牧业领域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除了在专业领域的杰出成就,印遇龙院士还积极参与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咨询,为畜牧业科技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实施提供了宝贵建议。他的贡献不仅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也赢得了国家和社会的崇高荣誉。
综上所述,印遇龙院士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卓越的科研成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了我国畜牧业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为畜牧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内容是基于在论坛上的讲课内容总结分享而来,若存在差错,还望多多包涵。如有侵权部分,请联系删除——福建丰泽农牧陈克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