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业的复杂生态中,蓝耳病始终是影响猪场效益与猪群健康的关键因素。本次课件围绕规模化猪场利用血清净化蓝耳病展开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与实践分享,为养猪业从业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技术参考与实践指导。
一、蓝耳病:养猪业的沉重枷锁
蓝耳病病毒作为一种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其直径在45-65nm之间。自1987年于美国首次出现后,便在全球养猪区域迅速蔓延,2006年中国国家参考实验室成功分离出HP-PRRSV,进一步凸显了其在国内养猪业的严峻形势。在欧洲和北美,据Nathues等(2017)的研究表明,每头上市猪因蓝耳病所遭受的损失约在6.25-15.25美元之间,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蓝耳病对养猪业经济层面的巨大冲击。
从生产性能角度来看,蓝耳病对猪只的危害贯穿整个养殖周期。母猪感染后,流产、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问题频发,严重影响母猪的繁殖效率与产仔质量;仔猪感染则会出现成活率降低、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极大地增加了养殖成本与管理难度;育肥猪感染后生长速度明显减慢,饲料转化率降低,导致养殖周期延长,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在全球范围内,蓝耳病的地方性流行态势使得防控工作成为养猪业的长期挑战,尽管猪的免疫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清除病毒,但慢性持续性感染的特性仍使蓝耳病难以彻底根除。
二、血清净化:蓝耳病防控的创新策略
(一)净化步骤详解
血清制备的科学流程:首先,需要在流产猪或产房仔猪中仔细甄别阳性猪只,这是血清制备的关键起点。采集这些发病猪只的血液后,迅速送往专业实验室进行PCR检测,并对阳性样品进行测序分析。只有在确定为野毒后,才会大规模采集发病猪只的血液来制备血清。在制备过程中,对采集的血清进行混合分装,并严格按照低温冷冻的标准进行储存,以保证血清的活性与稳定性。同时,为确保血清质量安全,需再次送样检测,确保其中非洲猪瘟(ASFV)、猪瘟(HC)、伪狂犬(PRV)等抗原呈阴性,而蓝耳病抗原呈阳性。最后,运用RT-PCR检测技术精准测定每mL血清中蓝耳病毒的拷贝数,为后续的注射剂量确定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填群环节的关键考量:填群工作的核心在于合理规划后备猪的引入与留存数量。一般情况下,要确保引入或自留足够满足6-7个月养殖生产需求的后备猪数量。若农场条件允许,如养殖设施、管理资源充足,可采取小日龄后备猪双倍存栏的策略。这样不仅能够为后续的养殖生产提供充足的猪源保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猪群的整体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为蓝耳病血清净化工作奠定坚实的种群基础。
血清注射的精细操作:在血清注射环节,计算每ml血清的注射头数至关重要,其依据是以100万的蓝耳病毒拷贝数作为单头动物的标准注射剂量。在实际操作中,除产房仔猪外,需尽快对场内的基础群、公猪、后备母猪等进行血清注射,确保病毒在猪群中能够快速、均匀地传播与适应,从而激发猪群的免疫反应。血清稀释后,必须存放在配备冰袋的恒温箱内,以维持其适宜的温度环境,且在取出后半小时内完成注射,严格保证血清的有效性。此外,为减轻血清注射对猪只的应激反应与潜在风险,注射后需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保健或治疗,阿莫西林、卡巴匹林、替米考星等抗生素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选择。
封群管理的严格执行:封群时间以最后一头猪完成血清注射当天为第0天,通常持续约250天。在此期间,有一系列严格的管理措施必须执行到位。所有断奶猪必须及时转出场外,防止其在猪场内部继续传播病毒或受到感染风险;严禁新的后备猪进场或入群,避免引入新的病毒株或干扰猪群的免疫稳定状态。在产房管理方面,要全面、严格地执行McREBEL措施,特别是在净化后期,这对于防止病毒的交叉传播、减少感染风险、提高净化成功率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出生24小时之后禁止交叉寄养,避免病毒在不同窝仔猪间传播;严格执行产房断奶全进全出制度,确保每批猪只在相对独立、清洁的环境中生长;对无价值仔猪及时进行安乐死,减少病毒传播源;人员工作时保持单向流动,从小日龄房间到大日龄房间有序操作,如需返回则必须洗澡换衣服,防止人员携带病毒造成交叉污染;在对仔猪进行操作时,严格遵循一窝一针头、每窝更换手套的原则,并对连续使用的器械进行及时消毒,确保操作过程的卫生与安全;每日工作结束后,对使用过的工具器械进行全面清洁消毒,为猪群创造一个安全、卫生的养殖环境。
抗原监测的全程把控:抗原监测是整个血清净化过程中的重要反馈机制,需依据既定的时间节点进行规范采样与送检。通过对快断奶仔猪的密切监测来精准判定基础群是否净化成功,因为断奶仔猪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整个猪群的感染与免疫状态。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阳性样品,立即进行测序分析,仔细对比其是否为驯化毒株以及是否发生变异。这不仅有助于及时了解病毒在猪群中的动态变化,还能为后续的防控措施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净化工作始终朝着预期目标推进。
(二)实战案例解析
以山东滨州市的某规模化猪场为例,该猪场母猪存栏规模达6000+6000头,采用分点式生产模式(涵盖母猪场、保育、断奶到育肥等环节),且配备了亚高效空气过滤农场等先进硬件设施。在健康状况方面,猪场原本呈蓝耳病阳性、PED和PRV阴性状态。由于ASF部分清群后,两个母猪场同时从下游育肥场引种,不慎将蓝耳病毒引入场内,在后备猪隔离期间,母猪群出现了流产现象,经ORF5序列同源性比较,确诊为类NADC34毒株感染。
在实施血清净化措施后,猪场生产指标得到了显著改善。母猪场方面,木乃伊胎率从净化前的1.97%大幅降至0.66%,死胎率由4.30%微降至4.24%,断奶前死亡率从13.70%下降至12.29%,母猪流产数量从每月60.50头锐减至28.00头,母猪死亡率从9.3%降低至7.1%,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从23.49提升至30.70。育肥场同样取得了良好效果,死淘率从8.63%降至5.46%,料肉比从2.88优化至2.65,115kg上市日龄从179天缩短至173天。从经济效益来看,断奶仔猪到出栏净化前后单头成本差异合计172.29元,为猪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提升,充分证明了血清净化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三、从业者启示与行动指南
对于养殖领域和三农领域的从业者而言,蓝耳病血清净化技术无疑是提升猪场生产效益、保障猪群健康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操作中,首先要全面、深入地评估农场自身实际情况,包括养殖规模、硬件设施、技术水平、资金实力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权衡血清净化的可行性与潜在风险。同时,务必积极争取农场业主的理解、同意与大力支持,确保净化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得到充分保障,这是血清净化项目能否顺利启动与实施的关键前提。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血清净化的每一个步骤与细节要求,从血清制备的源头把控质量,到注射、封群、监测等环节的精准操作与严格管理,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技术规范与标准流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或失误都可能影响净化效果,甚至导致净化失败。
此外,养殖行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从业者必须保持敏锐的行业洞察力与持续学习的热情,紧密跟踪行业最新动态与前沿技术,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与经验,持续提升自身的疾病防控能力与养殖管理水平。只有如此,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养殖环境中有效应对蓝耳病等疾病挑战,实现猪场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杜兴乾:派斯通畜牧技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杰出专家
杜兴乾,派斯通畜牧技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首席技术顾问,是畜牧技术咨询领域内一位备受尊敬的专家。他毕业于知名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随后在畜牧业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厚的专业知识。
在派斯通畜牧技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杜兴乾先生以其精湛的技术和敏锐的洞察力,为众多畜牧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技术咨询与解决方案。他擅长动物营养、疾病防控、牧场管理等多个领域,能够精准把握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助力企业提升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
杜兴乾先生非常注重技术创新与知识分享。他积极参与畜牧业学术交流与研讨,不断追踪国际前沿技术动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同时,他还定期举办技术讲座与培训,将专业知识传授给更多从业者,推动畜牧业的整体进步。
作为派斯通畜牧技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杰出专家,杜兴乾先生以其专业的技术实力、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客户的信赖与业界的赞誉。他是畜牧业技术咨询领域内一颗璀璨的明星,为行业的繁荣发展贡献着智慧与力量。(免责声明:本内容是基于在论坛上的讲课内容总结分享而来,若存在差错,还望多多包涵。如有侵权部分,请联系删除——福建丰泽农牧陈克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