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业的发展进程中,生物安全始终是保障猪场稳定生产、提升经济效益的核心要素。福建丰泽农牧团队深度参与第13届世界养猪大会(李曼养猪大会)后,带回了关于生物安全的前沿理念与实用技术,为广大养殖及三农领域从业者呈上一份关键指南。
生物安全基石:排除与遏制双管齐下
生物安全在养猪场的运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核心内容涵盖生物排除与生物防护两大关键层面。MattAllerson博士在大会中着重强调,生物排除的主要目标是如同设置一道坚固的防线,将诸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等具有严重危害性的疫病坚决拒之猪场门外,从源头上切断疫病传入的途径;而生物防护则像是在猪场内部构建起一个严密的防护网,着重于限制疾病在猪场内部各个区域以及周边环境的扩散,防止疫情在猪场内部爆发后进一步恶化,二者在保障猪场生物安全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MattAllerson,DVM,PhD,HoldenFarms,Inc.)。
以美国PEDv疫情为例,其疫情发展态势极为严峻,给养猪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该病毒具有感染剂量极低的特性,这意味着即使是极其微小的病毒量也有可能引发猪只感染,大大增加了防控的难度。同时,病毒在猪的粪便和周围环境中能够大量存在,且具有极强的传播能力,一旦在猪场中出现,便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在农场内外四处传播,其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蔓延至美国各地,导致大量猪场遭受疫情侵袭,经济损失惨重。这一案例充分凸显了生物安全防控在养猪业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风险洞察:主要疫病的沉重打击
PRRS和PED这两种疫病已然成为养猪业发展道路上的巨大绊脚石,给养猪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据Holtkamp等人在2024年的深入研究表明,在2016-2020年期间,美国每年因PRRS疫情的肆虐,导致养猪业的产量损失约高达12亿美元。这一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猪场面临仔猪成活率大幅下降、育肥猪生长缓慢、母猪繁殖性能受损等问题,整个养猪产业链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而PED病毒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觑,当该病毒侵袭那些从未感染过的农场时,往往会导致断奶仔猪产量在5-6周内出现急剧下降的情况。在实际的养殖场景中,许多猪场在遭受PED病毒侵袭后,仔猪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大量脱水死亡,幸存的仔猪也因身体虚弱生长发育严重受阻。这不仅使得猪场在短期内面临仔猪供应短缺的问题,还增加了养殖成本,严重影响了猪场的经济收益,甚至一些小型猪场因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损失而被迫倒闭。
防控关键因素:多维度精准施策
1.病原体特性与传播途径:不同的病原体在传播特性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防控过程中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PRRSv为例,其气溶胶传播方式是疫情防控中的一个关键难点。气溶胶传播使得病毒能够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并随着空气流动迅速扩散到猪场的各个角落。如果在制定防控方案时未能充分考虑到这一传播特性,没有采取有效的空气净化和隔离措施,那么病毒就很容易在猪群中大面积传播,导致疫情失控。
PEDv则在运输环节表现出较高的传播风险。Lowe等人在2014年的研究中发现,在看似清洁的运输拖车中,仍有5.2%的比例检测到了PEDV。这是因为运输过程中,车辆频繁往来于不同的猪场,可能会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环境或猪只,而人员在装卸猪只和物资时的操作不当,也容易将病毒携带到车辆上,进而传播到其他猪场。因此,加强运输车辆的消毒和人员管理,对于防控PEDv的传播至关重要。
2.宿主、环境与管理因素:猪群的健康状况、养殖密度、室外温度以及人员操作等多个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疫病的传播。健康状况不佳的猪只由于自身免疫力低下,更容易成为病毒的攻击目标,一旦感染,病毒在其体内大量繁殖,又会成为新的传染源,加速疫情的传播。养殖密度过大则会导致猪只之间的接触过于频繁,增加了病毒传播的几率。在拥挤的环境中,病毒能够更容易地在猪只之间传播,引发大规模的感染。
室外温度的变化也会对猪只的免疫力产生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环境可能会使猪只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削弱其自身的免疫力,使其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此外,人员在猪场中的操作管理是疫病防控的关键环节之一。人员在不同猪舍间的流动如果缺乏规范的管理,例如没有按照规定更换工作服、消毒鞋底等,就极有可能携带病毒在不同猪舍间造成交叉感染,成为病毒传播的重要媒介。
全链防控策略:构建坚实安全网
1.直接传播防控要点:在猪对猪及精液传播这一重要途径上,强化公猪管理与疾病诊断是防控的关键。公猪作为猪群繁殖的关键个体,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后代猪只的质量和健康。因此,必须定期对公猪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测,包括病毒检测、精液质量检测等,确保公猪精液无病毒污染。
在疾病诊断方面,采用先进的诊断技术,如实时荧光定量PCR等,能够对PRRSv、PEDv及支原体等疾病进行精准检测。通过定期对猪群进行采样检测,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源,并迅速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例如,一些大型猪场建立了完善的疾病监测体系,每周对猪群进行抽样检测,一旦发现阳性样本,立即将感染猪只转移到隔离舍,避免与健康猪只接触,同时对相关猪舍进行全面消毒,有效控制了疫情的传播。
2.饲料传播应对措施:饲料传播作为疫病传播的潜在途径之一,其风险可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进行降低。参考堪萨斯州立大学的研究成果,选择合适的饲料处理产品与技术是保障饲料安全的重要手段。例如,对饲料进行高温制粒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杀灭饲料中的病毒和细菌;添加有机酸等物质,可以调节饲料的酸碱度,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
同时,严格把控饲料原料采购渠道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确保采购的原料来自无疫情地区,且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严格遵守卫生标准,防止受污染的原料进入猪场。一些有经验的养殖户会与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要求供应商提供原料检测报告,并在原料进厂前进行抽检,确保饲料原料的安全性。
3.气溶胶与间接传播管理:针对气溶胶传播,保持猪舍良好的通风与空气净化是防控的关键措施。安装高效空气过滤器能够有效过滤空气中的病毒颗粒,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悬浮与传播。定期对猪舍进行空气消毒,例如使用紫外线照射、喷雾消毒等方法,进一步降低空气中的病毒含量。
在间接传播防控方面,制定标准化的人员、物资流动管理流程是必不可少的。人员进入猪场前,必须更换工作服、鞋套,并经过专门的消毒通道,进行全身消毒;物资在进入猪场前,需进行熏蒸、紫外线照射等严格的消毒处理;对于手机、工具等设备,也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其成为病毒传播的载体。例如,某猪场规定员工进入猪场前必须在消毒通道停留5分钟,确保身上的病菌被彻底杀灭,同时对手机等个人物品进行统一消毒保管,有效减少了病毒传入猪场的风险。
养猪同仁们,生物安全是猪场发展的生命线。望大家积极借鉴这些经验,于评论区分享心得。若觉此文有益,请点赞、转发,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实用资讯,携手共创养猪业美好未来!
马特·艾尔森:霍顿斯农场的创新领航者
马特·艾尔森,霍顿斯农场的掌舵人,是农业领域内一位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智慧的杰出领袖。他毕业于知名农业院校,专修农业科学与可持续发展,自此将所学倾注于家族传承的霍顿斯农场,引领其走向现代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艾尔森先生深知科技创新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因此在霍顿斯农场大力推行智能化、精准化农业技术。他引入先进的灌溉系统、智能温室和精准施肥技术,不仅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还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环境友好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除了技术创新,艾尔森先生还非常注重农场的可持续发展。他倡导绿色生态农业理念,积极推动循环农业和有机种植,致力于保护农场周边的生态环境。同时,他还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研究与实践,为农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霍顿斯农场的领航者,艾尔森先生以其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他不仅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宝贵经验,是现代农业领域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免责声明:本内容是基于在论坛上的讲课内容总结分享而来,若存在差错,还望多多包涵。如有侵权部分,请联系删除——福建丰泽农牧陈克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