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养殖新闻

第三届黑猪发展高峰论坛,肖天放教授谈福建地方猪的魅力与前景

2024年12月29日 来源:中国新农人

  2024年12月27日到29日,第三届中国黑猪发展高峰论坛暨经验交流会、第二届中国黑猪产业链“黑猪美味好产品”品鉴评定活动发布会、中国猪业特色产品博览会在合肥盛大举行。福建丰泽农牧饲料有限公司积极组织精英团队参与,与行业同仁共谋黑猪产业发展大计。

  本次盛会汇聚了国内黑猪养殖场、畜牧研究院所、学校、相关单位、专家教授、政府行业主管单位及众多猪业从业者,共同探讨黑猪产业的关键问题。福建农林大学的肖天放教授分享的福建省地方猪种质特性与开发利用情况,备受关注。

  福建省地方猪具有丰富的遗传资源和独特的种质特性,在养殖环境、品种特点、开发利用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特点。

  一、养殖环境与生态特点

  独特的养殖环境

  注重环境保护与养殖规模平衡,以1000—5000头母猪规模为主,保障生产效益的同时避免环境过度负担。

  生物安全建设水平高,蓝耳双阴猪场数量达158家,位居全国第一。2023年新增动物疫病净化场11个,累计41个;获农业农村部授牌的无疫小区10个。

  优越的地理生态条件

  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降低,形成天然生态屏障。

  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气候差异显著,提供丰富水资源和优质饲料条件,有助于提升地方猪肉质。

  二、地方猪的遗传资源与种质特性

  丰富的地方猪品种

  拥有槐猪、莆田黑猪、官庄花猪、闽北花猪、武夷黑猪、福安花猪等各具特色的品种,其中槐猪与莆田黑猪列入国家级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共性与弱点

  共性特点包括耐粗饲、抗病力强、适应性广;肉质细嫩,脂肪分布均匀,风味纯香。

  主要弱点为初生重低(0.73kg—0.91kg),瘦肉率偏低(37.6%—44.5%);饲料转化效率不高,料肉比普遍在4.18:1以上。

  产仔数、屠宰率与瘦肉率

  窝均活产仔数初产为7.19—10.43头,经产为8.18—11.54头。

  屠宰率在66.93%—75.38%,瘦肉率在37.6%—44.47%。

  不同地方猪品种在毛色、体型及分布地区上有显著差异。

  三、地方猪的多元化开发与利用

  纯种利用

  代表品种:莆田黑猪、槐猪。

  核心特点:肉质优良、风味突出,主要应用于高端猪肉市场。

  典型模式:以纯种繁育为基础,保持品种遗传特性。如普甜食品、上杭儒溪等企业通过建立纯种繁育群,满足高端消费需求。

  杂优利用

  父本:杜洛克或巴克夏,利用其高瘦肉率和快速生长能力。

  母本:武夷黑猪、闽北花猪等地方猪,保留肉质风味与抗病特性。

  特殊组合:如福安花猪与野猪杂交生产“野花猪”系列。代表企业有星源农牧、牛罗山等,通过优化组合提高地方猪经济效益,满足中端市场需求,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新品种培育(选育中)

  “黑珍猪”:以莆田猪为基础,结合杜洛克血缘,提升生长速度与瘦肉率。

  “国寿黑猪”:整合杜洛克、长白、大白与地方黑猪血缘,综合性能显著提高。

  四、地方猪保护与未来展望

  保护的重要性

  福建地方猪的遗传资源是宝贵农业遗产,但面临种群数量下降、公猪血统减少、部分品种濒危、遗传多样性匮乏、遗传基础狭窄等问题。

  地方猪优良肉质和适应性使其在高端猪肉市场具有不可替代地位,但种猪遗传改良过度追求经济性指标可能导致肉质特性被忽视。

  发展路径

  有效保护遗传资源:加强地方猪种群监测和基因库建设,制定专项政策法规确保种质资源长期保存。

  多样化利用:挖掘地方猪品种特性,开发高附加值、差异化产品,鼓励企业结合独特性发展高端肉制品市场。

  新品种培育:利用现代遗传技术优化地方猪种质性能,推动地方猪与现代品种结合,培育兼具优质肉质和高生产性能的新型品种。

  总之,福建地方猪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通过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既能实现高端市场的品牌化突破,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猪肉的需求,也能为现代养猪业提供多样化优质选择,成为推动生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肖天放教授简介

  肖天放,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现任动物基础科学系主任,是福建省现代农业(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他长期致力于生物技术与动物育种、数量遗传与动物育种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及技术应用,尤其在黑猪养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肖天放教授在黑猪保种、选育与开发利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主持了多项省级科技重点项目,如“莆田黑猪的保种、选育与开发利用”,该项目荣获2007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一)。在他的带领下,莆田黑猪的种质特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提升,为黑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肖教授不仅关注黑猪的遗传资源保护,还深入研究黑猪的呈味物质特性及相关基因机理,为黑猪的品质提升和产业化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他发表的研究论文达30余篇,参编国家“十一五”教材,并副主编学术专著一部,其学术成果在黑猪养殖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此外,肖天放教授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合作,多次受邀在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分享其在黑猪养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福建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利用,也为全国黑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

  肖天放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科研成就,在黑猪养殖领域树立了学术标杆,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总结系基于听课内容整理,分析不足之处敬请谅解。福建丰泽农牧陈克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