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农民日报
2024年,内蒙古粮食产量首次突破800亿斤大关,达到820.1亿斤,比上年增加28.5亿斤。2024年前三季度,一产增加值达到846亿元,同比增长5.3%。高标准农田版图以千万亩递增,带动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9.8%……
这一年,内蒙古锚定“闯新路、进中游”目标,不断创新生产方式,高标田、吨粮田、节水田、生态田、托管田“五田”并举,破题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高标田”破解产能制约关
内蒙古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省区。2024年,内蒙古承担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086万亩,任务量居全国第二。到2023年底,全区累计建成5237万亩,用近1/3耕地面积的高标准农田支撑起2/3以上的粮食产能,“高标田”已成为内蒙古粮食增产的强大引擎。
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新安镇树林村,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昔日的零散地、盐碱地如今变成了高产田。村民陈志亮告诉记者,他家的耕地原本质量差、地块零散、不保水、排水不畅,玉米亩产1300斤,土地流转价格每亩500元,经过改造后,现在亩产能上1800斤,流转价格也达到了每亩850元。
内蒙古农牧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林利龙介绍,近年来,全区大力推行“三打破、五统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围绕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持续强化投入保障机制,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先后出台“田十一条”和2.0升级版强化政策保障,印发37项配套制度,推广14种典型模式,多部门协同配合,支持农民参与,探索高标准农田建管结合的长效机制。
“农民的事要让农民受益,让农民参与。我们在选址设计时全面推行‘四会两确认六签字’农民参与模式。2024年按中标金额的10%落实以工代赈超过20亿元,按照每亩100元的标准落实筹资投劳,聘请农民监督员全程参与项目管理、建后管护,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也让农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有了一定收益。”林利龙说。
“吨粮田”破解单产提升关
玉米万亩片平均亩产为1247.2公斤,十万亩吨粮田亩产为1042.1公斤,百万亩核心区测产结果为亩产945.3公斤……“这次是对通辽百万亩核心区、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大户进行测产,产量刷新了我国玉米主产区高产纪录。”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少昆说。
“玉米高产得益于浅埋滴灌、密植高产、一喷多促等技术手段的推广运用。”通辽市农牧局种植业科科长殷凤珍表示。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栽培、大豆大垄高台栽培、马铃薯绿色高效栽培等11类作物27种单产提升典型模式,已在内蒙古全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特别是2024年,承担国家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405万亩,任务量居全国第一,有效拉动大面积单产提升。这些良技和良田、良种、良机、良制的“五良”联动已成为内蒙古提升粮食产能的“良方”。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为了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其核心是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内蒙古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闫东表示,内蒙古“看禾选种”平台已优选出9大类粮油作物207个良种,带动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区8.6万台高性能播种机和3.2万台应用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精量作业面积超3100万亩,为高产田苗齐苗全打牢了基础,1371台高性能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有效提升了机收水平,保障了收获环节的减损增产。
内蒙古之前连续6年粮食产量稳定在700亿斤以上,2024年达到820.1亿斤,稳居全国第六,具备年调出粮食500亿斤的能力,成为国家重要的粮仓。分析近10年粮食增产的因素,70%的增量来源于单产提升,在耕地面积的刚性约束下,提升单产无疑成为确保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手段。2024年,内蒙古已累计建成粮油等主要作物单产提升示范区1040万亩,全区“吨粮田”面积达到850万亩。
闫东表示,到2030年,在国家和自治区各类项目的支持下,内蒙古力争“吨粮田”达到200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24亿斤。
“节水田”破解大水漫灌关
内蒙古面积占全国的9%,但水资源总量仅为515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可利用水资源量253亿立方米,仅占全国1%。农业是用水的大户,作为全国4个耕地过亿亩的省区之一,产粮又缺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内蒙古农业发展,大力推广“节水田”成为打开这把锁的钥匙。
内蒙古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行动,全力推进工程、农艺、品种、结构、机制“五节”集成节水措施,年节水2.8亿立方米以上。目前,全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4591万亩,应用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3057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83以上,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
产粮大市通辽全力建设千万亩现代节水农业示范区,引导鼓励种植户管灌改滴灌,全面推广浅埋滴灌技术。去年,全市40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全部建成无膜浅埋滴灌。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是典型的旱作区,在城关镇、宏河镇建成软体集雨水窖补灌田7500亩,用好“天上水”,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30%左右,有效保证了作物生长。
“秋浇春汇”是河套地区传统的灌溉方式,如何科学地用水,巴彦淖尔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五原县的推广研究员仲生柱是当地农业专家,他介绍,随着河套地区整区域高标田试点的推进,大大降低了用水量,集中连片的土地平整后“秋浇”亩均用水量下降到120立方米左右,相当于原来用水量的1/4。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经营家庭农牧场的王勇告诉记者,他去年采用移动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盐碱地上种植向日葵,代替了传统的大水漫灌和土壤施肥,亩均节水100立方米,亩产比当地平均水平提高10%。目前,移动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已经在河套地区累计推广150万亩以上,成为当地农民节水减肥增产增收的“小巨人”。
“生态田”破解面源污染关
在内蒙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农业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
通辽市科左后旗巴胡塔苏木查干塔拉布日嘎查村民包文学介绍,他家3口人,耕种40亩沙坨地,由于地力条件差,井灌设施不配套,种植技术又落后,常年亩产700斤左右。去年嘎查整村实施了玉米单产提升项目,他家40亩耕地也在项目区之内,通过项目配套井灌设施,采用玉米密植水肥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在玉米需水需肥关键时期,利用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科学合理浇水施肥6次,相比以前的传统种植,每亩节肥40斤、节水150立方米,每亩产量达到了1600斤。
“这个除草方法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除草效果也好。虽然成本每亩地增加了十几块钱,但是解决了后茬作物药害的问题,第二年可以放心种植其他作物,不会影响产量。”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联丰村村民王海林说。
巴彦淖尔市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张振国介绍,全市依托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大力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应用残膜回收机械,积极回收处置废旧地膜。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农用薄膜污染防治条例》为农膜使用、回收、处置提供了法律保障,农民科学用膜、户户收膜已蔚然成风。
如今,内蒙古各地在控水、控肥、控药、控膜,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持续用力,化肥、农药使用强度持续下降,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2%。秸秆饲料化利用量2800万吨以上,每年仅饲料化节粮约800万吨,保障了6000万羊单位的饲料补充,形成了农牧生产优势互补循环发展。
“我们嘎查建设了粪污处理有机肥厂,全村有73户农牧民入股。截至目前,有机肥厂集中处理1000吨牲畜粪便,已经生产出1000吨生物有机肥,创收4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既实现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又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现农牧民增收。”乌审旗塔来乌素嘎查村民道尔吉说。
“生态农业是新质生产力的方向,也必将引领未来农业发展,我们将继续加快绿色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全力推动全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全区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内蒙古农牧厅耕保处处长董奇彪表示。
“托管田”破解分散经营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不仅是改革的需要,也是现实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需要。
内蒙古农牧厅副厅长赵永祥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要素优化组合为方向的新型生产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品种大面积推广、新技术集成应用、农机具集约利用……农业社会化服务对传统农业要素进行了优化升级,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
“这些年,内蒙古积极探索与实践,一方面优化顶层设计,制定印发6个政策文件,出台了1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地方标准,另一方面推动政策落地,在全区5个旗县、20个乡镇、100个嘎查村开展社会化服务示范行动,我区现代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目前,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已达3500万亩,托管田托起了现代化大农业。”赵永祥介绍。
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蒙海镇红建村,村集体将农户种不好、“单打独斗”效益低的1万亩土地统一管理,创立优质粮食创意农业产业园,把社会化服务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形成了成本共摊、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农户亩均土地收益达到3000元,真正实现了增产增收。“实践证明,我们创新探索‘党支部+企业+农户+基地’的土地托管模式是对的,农民群众省心省力又能增收。”村党支部书记郭飞表示。
目前,内蒙古通过“单产提升+社会化服务”模式,结合“吨粮田”创建,促进单产提升主推关键技术落地。通过“高标准农田+社会化服务”模式,结合高标准农田“一村两作区”和“整建制托管”,有效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统种共富+社会化服务”模式,让细碎化种植变规模化经营,由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五统一”服务,带动集体经济“增收益”、农牧民“增红利”,打造共同富裕新样板。“到2030年,全区社会化服务面积力争突破5000万亩,促进粮食油料作物减损增产22亿斤。随着社会化服务向全产业链的延伸,在促进产业融合、智慧农牧业、生态农牧业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赵永祥表示,随着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设施等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内蒙古将在“五田”为引领的农业新质生产力上继续探索实践,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