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完成最新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图,确定全国冬小麦和大豆气候区划,为全面展开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提供坚实支撑……1月3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自2024年4月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试点工作启动以来,中国气象局联合农业农村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摸清试点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底数和变化规律,已形成可操作的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基本范式,同时利用普查成果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为各地科学利用气候资源、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布局、科学减轻农业气象灾害等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气候中心组织编制农业气候资源普查技术规范,梳理农业气候大区、农业气候区、农业气候带三级区划指标,编制完成最新的1961—1990年、1991—2020年不同时段中国农业气候区划图,目前正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对区划结果进行区域性验证。
国家气象中心首次从全国尺度确定冬小麦可种植区范围,编制全国1千米冬小麦农业气候区划图,量化1991—2020年冬小麦种植气候、灾害、病虫害、品质和产量气候区划变化特点,完成全国和主产区冬小麦农业气候区划。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全国春大豆种植气候区划图。据测定,东北地区大豆可种植区向西扩展,适宜种植区向北扩展。
着眼地方,试点地区气象部门突出“新、精、准、智”特点,助力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内蒙古气象部门绘制完成自治区、市、县1961—1990年、1991—2020年大豆干旱、霜冻风险等气候区划图126张。黑龙江气象部门自主研发大豆低温冷害风险区划、大豆品质气候区划、大豆病虫害风险气候区划等三种区划方法,为地方合理调整大豆种植结构提供科学指导。
围绕构建“新指标”填补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空白,新疆气象部门新建冬小麦气候区划指标,推进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在冬小麦气候区划中的应用,为全国冬小麦品质气候区划提供参考。辽宁气象部门在农业气象灾害区划中修订玉米春霜冻指标,提高试点成果的精准度。
当前,区划试点成果正成为当地农业政策制定的有力支撑。
河南气象部门首次区分优质专用小麦和不同属性冬小麦的气候区划,为农业农村部门优化小麦种植结构、扩大优质小麦种植面积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区划指标,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支撑,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按赤霉病、干热风风险预警提示采取措施的地块,赤霉病发病率降低1.5%,干热风防控提高千粒重1.4克,全省挽回粮食损失约10亿斤。
目前,苹果种植气候区划与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成果已在陕西6个主产市、48个县(区)相关部门应用,为省、市、县各级政府和果业生产管理部门开展苹果种植区域、种植结构、种植品种等优化调整提供决策依据,促进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和防灾减损。
在江西,气象部门依据水稻安全生长期积温和冬季热量资源明显增加的变化趋势,得出“稻稻油”轮作种植区域明显向北延伸、“稻油”轮作面积明显减少的结论。
根据计划,2025年,中国气象局将进一步扩大和深化试点工作,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的专家团队,积极开展成果应用,提升普查和区划成果精细化程度、智能化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