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农业要闻

福建农业启示录:从“靠天吃饭”到百亿产业链,他们做对了什么?

2025年03月20日 来源:中国新农人

  福建农业启示录:从“靠天吃饭”到百亿产业链,他们做对了什么?

微信截图_20250320150107.jpg

  ——解码祥芝、溪南、琅岐的“海陆空”战略,给中国乡村振兴的三把金钥匙

  导语

  当石狮祥芝镇的海水鱼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03亿元,当霞浦溪南镇的海参养殖改写“北参南养”行业规则,当福州琅岐镇的“种业硅谷”育出全国20%的葡萄新品种——这三个福建农业产值最高的乡镇,用不同路径演绎了乡村振兴的“破局之道”。今日,我们深入剖析它们的产业密码,为政府决策者和农业从业者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一、祥芝模式:全产业链闭环的“海洋霸权”

  【核心数据】

  产值规模:2023年海水鱼全产业链产值103.22亿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93%

  联农机制:带动3万渔民人均年收入4.96万元,超县域平均水平30%

  【制胜法则】

  1.从“捕捞船”到“预制菜”的产业纵深

  建成国家级中心渔港,年捕捞量占全省前列,配套超百家加工企业开发鱼糜、胶原蛋白肽等高附加值产品;

  冷链物流中心实现“捕捞-加工-运输”72小时直达长三角餐桌,溢价率提升50%。

  2.科技赋能破除“看天吃饭”魔咒

  深海智能网箱搭载北斗导航系统,捕捞能耗降低20%;

  与厦门大学联合研发抗风浪饲料,大黄鱼存活率提升至95%。

  启示:农业工业化不是消灭传统,而是用产业链思维重构“捕捞-加工-流通”价值网。

  二、溪南路径:生态养殖与渔旅融合的“绿色革命”

  【核心突破

  产业升级:海参养殖周期从180天压缩至120天,苗种供应占全国20%;

  生态溢价:获欧盟有机认证,单价较普通海参高40%。

  【创新实践】

  1.“海上牧场”的科学养殖

  建立健康养殖示范区,禁用抗生素,改用益生菌饲料调节水质,病害率下降60%;

  七星渔排开发“认养一片海”项目,游客可实时查看养殖动态,带动预售订单增长300%。

  2.从“渔排”到“网红打卡点”的跨界融合

  打造全国首个海上民宿集群,配套海参捕捞体验、海鲜烹饪课程,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

  开发“海参面膜”“即食参汤”等衍生品,延伸产业链至美妆、康养领域。

  启示:生态价值转化需“两条腿走路”——既要科技提升效率,更要文旅激活溢价。

  三、琅岐经验:种业创新与都市农业的“硅谷突围”

  【关键成果】

  种业革命:建成全省首个智慧种业大数据平台,葡萄品种更新周期从5年缩短至2年;

  土地增值:通过红蟳公社等农旅项目,土地流转溢价30%,村集体年增收超20万元。

  【破局之道】

  1.“实验室+田间”的育繁推体系

  引进夏黑、阳光玫瑰等20个新品种,试种成功率从50%提升至85%;

  物联网大棚实现温湿度自动调控,绿叶菜亩产突破4.22万吨,占福州市场40%。

  2.都市农业的“三产融合实验”

  打造“可复制农业示范基地”,开发亲子研学、数字农场体验项目,客单价达300元/人;

  与永辉超市共建订单农业,实现“早上采摘、中午上架”的6小时供应链。

  启示:种业是农业芯片,但只有绑定消费市场才能让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田间生产力。

  四、中国乡村振兴的“三明启示”

  (注:结合建瓯小松镇案例拓展普适性经验)

  1.土地流转的“三级跃升”

  基础层:村级服务点整合零散耕地(如小松镇土地流转平台覆盖14个村);

  增值层:配套冷链、加工中心提升亩均效益(祥芝模式);

  突破层:探索“菌光互补”“渔旅融合”等新型用地模式。

  2.数字技术的“降维打击”

  物联网监控(琅岐)、区块链溯源(溪南海参)、电商直播(小松镇年培训500名新农人),数字化让山区乡镇比肩沿海竞争力。

  3.政策设计的“精准灌溉”

  祥芝获亿元级产业强镇资金,琅岐承接省级种业创新中心,证明“专项政策+龙头企业”组合拳才是产业引爆点。

  结语:给政府与从业者的行动清单

  政府端:设立产业强镇“赛马机制”,对祥芝、溪南等成功模式进行专项复制推广;

  企业端:绑定科研机构攻坚种业、饲料等“卡脖子”环节(如祥芝与厦大合作案例);

  农户端: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掌握电商运营、智能设备操作等技能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