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渠挖好了,雨大点儿也不怕,今年的粮食产量肯定妥了!”看着村里耕地中的沟渠加宽加固,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刘家馆子镇东卡篓村村委会副主任史德彬笑着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的预期目标。农田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实现粮油稳产丰产的关键一环,对提升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农田沟渠是农田水利设施的“毛细血管”,是农田浇灌排涝的末端环节,这“最后一米”是否畅通,直接决定了农田能否实现“旱能浇、涝能排”,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防灾减灾。2024年,农业农村部、水利部联合召开农田沟渠整治和平原涝区治理工作部署推进视频会,对农田水利建设作出部署,各地也结合实际对农田沟渠开展修复整治。近日,记者深入吉林、河南两省部分市县,实地探访农田“毛细血管”的“外科手术”成效。
以“旱能浇、涝能排”的确定性应对极端气候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易发、频发,集中表现在华北和西北、东北等地区平均降雨量明显增加,同时北方局地极端干旱和暴雨次数增多。
《中国气候公报(2024)》显示,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多6.6天,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极端高温事件为历史第二多,全国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偏多9.0%,四季降水均偏多。极端天气偏多,部分地区农业旱涝灾情多发,不能及时灌排,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洪涝过境村庄时若不能及时排涝,还会危及村民生命或财产安全。
2022年6月1日至7月30日汛前,梨树县共出现8次区域性强降雨过程,累计降雨量558.4毫米,较历史同期230.3毫米多142%。刘家馆子镇又处于全县最低位置,东辽河和兴开河还流经这里,如果再遇到暴雨,后果不堪设想。“那年基本绝收了,老百姓都涝怕了!”说起2022年的洪涝灾害,史德彬记忆犹新。
农田沟渠建设不好,引水灌溉也会成为问题。“虽然紧邻黄河,小麦却喝不上黄河水。”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工程师蒿政泽告诉记者,曾经县城南部沿黄八九个乡镇的60万亩耕地,因农田沟渠窄小,水流不大,小麦春灌还要依赖地下水,不仅成本高,而且费时费力。如今,通过打通2450个阻水点,疏通1579公里沟渠,这60万亩农田终于实现了“畅饮”黄河水。
农田周边的沟渠本该连通,但现实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呢?一些地方的农田沟渠因泥沙淤积、堵塞,或者被占用填埋,一些地方农田水利末端设施简单或是过于老旧,存在“垮、堵、漏”等问题,还有些农民出于多打些粮食的朴素愿望,把原有的沟渠平整好并种上庄稼——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造成了“旱时无水、雨时淹没”的情况。
为了最大程度降低极端天气的影响,确保农作物“旱能浇、涝能排”,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就必须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打通主干渠道到农田的堵点卡点,以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的确定性来应对极端气候的不确定性。
只要吃过这方面的苦,老百姓的思想观念就会发生转变。“沟渠整治工作必须要干,而且必须干好。”史德彬认为。
沟渠畅通后,旱涝都能应对,庄稼也更有保障。看着去年秋收后地里疏通的长达4公里的沟渠,刘家馆子镇三家窝堡村村民徐守臣对今年的粮食产量充满信心:“以前最大的隐患就是水,现在沟渠修好了,对增加粮食产量有很大帮助,这就是‘生命渠’啊!”
土法良方齐上阵,因地制宜建好农田沟渠
加快补齐农田沟渠灌排短板,各地开展了相关行动,以此提升农田建设水平。
一些地方开展这项工作相对较早,如今沟渠整治工作不断升级优化。比如,吉林省从2022年起开展“三边沟”(田边沟、路边沟、村边沟)治理,到现在已经发展为“四沟四渠”(房沟、村沟、路沟、田沟,干渠、支渠、斗渠、农渠)专项清理。
一些地方从去年开始,也在抓紧系统性推进沟渠整治。河南从去年10月制定《河南省农村沟渠连通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7)》开始,以县域为单元,以“三沟四渠”(田沟、路沟、村沟,干渠、支渠、斗渠、农渠)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村沟渠连通整治行动。
摸清底数是沟渠修复整治的基础。这几年,吉林省双辽市形成了以乡镇为单位,以村屯为单元的“四沟四渠”整治一张图,分区分类对重点低洼地块优先整治,逐步实现打通全市农田排涝“最后一公里”。2022年至2024年,双辽市完成“四沟四渠”建设4400公里,基本实现农田灌排畅通。
封丘县发挥19位乡镇水利站站长、24名“土专家”、15名行业部门业务骨干等基层“活地图”作用,依托地理信息测绘等软件,对全县19个乡镇570个村沟渠水系进行数据化整合,1355条干、支、斗、农、毛渠的名称、坐标、长度、流向等信息实现精准管理。
在进行沟渠修复整治时,应当综合考虑区域水土资源分布、农业生产需求、水利工程现状等,科学优化沟渠网络总体布局,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整治方法。
老百姓修的土沟土渠相对简单,投入较少,汛期也能发挥应急作用。2024年秋收后,刘家馆子镇在原有土沟土渠基础上,对不满足排水需求的沟渠,进行了清淤疏浚、加深加宽,花钱不多,效果很好。
一些地方还对沟渠进一步升级改造,保证高质量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在双辽市百禄村,因为有8000亩水田,对排水灌溉要求更高。当下,田边沟里铺上了连锁砌块,保证排水更通畅,不容易淤积,还能往下渗水;周边的水渠换上了自动化分水闸,地面铺了防渗膜,让来自灌区的水资源能够得到高效利用。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将沟渠整治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高质量推进这项惠民工程。在规划阶段,专业技术团队结合农田特点、灌溉需求以及水流走向等因素,精心设计修复整治方案,保证沟渠的修复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严把材料质量关,选用优质建筑材料铺设沟渠,另一方面,严把施工工艺关,规范沟渠施工工序和技术要求,保证沟渠建设质量,确保沟渠在长期使用中不易损坏。同时,注重沟渠的配套设施建设,合理设置涵闸,方便农民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田地灌溉和排水操作。
永吉县九月丰家庭农场负责人肖建波就是直接受益者。往年肖建波种植的4000多亩水稻平均产量在2300吨左右,得益于沟渠升级,2024年的粮食产量又有增加。
曾经,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排水不畅,农民望着被水淹的庄稼直叹气。而如今,经过全域水系连通整治,曾经的荒废沟渠被重新打通,断头沟变成了“活水渠”,田间地头生机勃勃。
全域统筹连成一张网,让沟渠发挥生产生态多重功能
农田沟渠修复整治是一项当前管用、长久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这一过程中,沟渠既要疏浚,还要实现连通才行,必须要全域统筹,连接成网。建设中就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提升各地建设积极性。
河南选择以县域为单位进行推进。蒿政泽告诉记者,如果沟渠整治只是一两户去做意义不大,个别村里统一搞也干不成,只有全县连通才能发挥沟渠的最大效应,“跨乡的和跨村的都需要有人去组织。”蒿政泽认为,这些年沟渠的作用逐渐被大家认识到了。
双辽市对各乡镇沟渠整治工作进行年度打分,成绩优异的就能获得奖补资金,2023年至2024年,对各乡镇街发放奖补资金2980万元。“正常来讲,这个活各乡镇肯定都会去干,不过有了这些奖励乡镇积极性会更高。”双辽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负责人王波介绍。
建设好的沟渠,也需要不间断定期进行维护,比如利用好冬春农闲季节进行巩固,还要在汛期来临前做好渠道疏浚、设施设备检修等工作,这一过程既可以用人,也可以“人技”结合。
在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一方面,各村成立由村党组织书记任组长的管护队伍,以田间地块为单元,每个单元选取责任心强的群众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沟渠管护。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由第三方机构参与的日常管护机制,确保能够长久发挥效益。2024年底,召陵区引进第三方公司,利用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定期开展巡视。目前该公司已覆盖全区1万亩耕地1500余处主要农田设施。
封丘县研发“田管家”智慧管护平台,对路边田间沟渠全部数字化编码,群众通过微信扫描印有二维码的不锈钢指示牌或拨打热线电话,即可实现问题自动定位、情况及时上报、维修人员有效勘查处置、结果有效评价,形成“线上吹哨、线下管护”工作闭环。
兼顾排涝、灌溉、生态等功能的现代化农田水利设施,未来将不断增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和适应性,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