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溪水电站大坝修建后,新化琅塘镇百姓没有合理的安置
发表于:2012-03-17 09:01
呈我们的琅塘位于资水河畔,山清水锈,水陆交通两便,经济繁华,历史悠久。古老的琅塘镇,历有三街两村,自明代以来,常住人口五千余上,企、事业 单位齐全,有镇公所,区公所,水、陆派出所、银行、医院、学校、邮电、粮站、石灰厂多家、酒厂多家,码头十几个,商店三街遍布,是集政治、经济、文化、物流为一体的古镇,每天流动人口三万以上。有民谣,[上有邵阳,下有益阳,便利繁华,梅山琅塘]。河对岸白大村是辛亥革命先烈陈天华的故乡《诞生地》。1950年抗美援朝期间,为支援祖国前线,我地居民积极捐款购买一架飞机,物资不计其数,城心无偿贡献给国家。
1960年全国具名的柘溪水电站大坝修建后,我镇原有的整个街道全被水淹,各行政,企、事业单位陆续迁走,但是没随迁一户居民,居民更没有得到合理的安置,在这种无赖的条件下,大部分的居民只好各自谋生,相续外迁,权余下1200多老实巴交的居民在此居住,因我地是城镇户口,历代无田无土全靠经商谋生。现在无职无业,无经济来源,老人要善养,小孩要养,全靠政府{低保}补贴为生,温饱都成了最大的问题。住房更加困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住房是清代左右烂木质危房。(见附件)我地没有一幢廉租房更谈不上保障房性住房,国家每年居民廉租房房屋补贴从未见过一分钱,党的阳光政策总是难以照到这个被遗忘的角落。
百姓就医难近年来医院撤消,诊所停办,社区连卫生室也没有。小孩、老人 患感冒必须上二十公里以外的医院诊治。小孩上学,原有的下停办,教学楼成了受灾户的住房,
幼儿园的孩子、小学生要上十几公里以外的学校就读。(有4——10岁的孩子80多人须步行上学)社会发展,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阳光政策下奔小康,唯我社区人民受饥荒,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艰苦的生活,一个繁华的古镇受柘溪水库的影响,走上市面残败,民不聊生的状况,我社区居民的心里实在质疑,我们同是国家公民,为何享受不到国家的同等待遇,得不到合理的移民安置,怎能安居乐业。 2000年10月旬,中央、省、地、县、移民局、电视台记者,专程来我琅塘视察。解决移民安置,并做出决定,将我社区整体搬迁到苏新开区建造一条移民街,(2000年11月8日在湖南日报上刊登公布)至今12年过去了,新街在何处,安置在何方,无人知晓,国家拨的移民安置款成了开发商的流动资金,对我社区居民毫无半点安置。 2005年12月20日,中央{八部}省、地、县20多辆小车专程来视察我地民生,县镇领导又以琅塘解困为名,挣得上级政府的移民巨资,借机大搞移花接木之实,重点投向苏新开区。 2011年8月17日,我社区领导周松玉同志向省委书记周强 ,反映我社区民生问题的书面报告。得到批复后,县镇领导当面承诺将我地划为旅游区。又在县镇领导的策划下,以〈借东风,吹荷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将项目重转向苏新开发区,使社区居民,望穿秋水,无法生存。
在建国初期,我地居民为了支援保卫祖国,建设富强的国家,以砸锅卖铁,掏尽家产的精神筹款,无偿贡献祖国。到如今国富民强,而我地居民移民安置,没地到合理的解决。县镇领导人每次以弄虚做假,欺上瞒下,使我社区诉求无门,为此迫使我们走上访之路。〈还我琅塘,民要生存,重建家园,再展新貌〉。是我区居民的迫切要求,更是我们奋斗目标。
综观上述实情,敬请上级政府明察秋毫,解决我社区百姓民生,本不胜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