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养殖新闻

花果山上鸡司令——记“河南省示范家庭农场”卢氏县军治农场耿军治

2022年01月23日 来源:中原网

花果山上鸡司令——记“河南省示范家庭农场”卢氏县军治农场耿军治

河南经济报 记者 丁光展 见习记者 王盾 通讯员 张海军

冬日的金色阳光照耀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上,河南省卢氏县城东10公里东明镇祁寸湾村后山上,一处名叫“樊家洼”的山坳里,欢快的鸡鸣声不绝于耳,给这个名为“卢氏县军治家庭农场”的400多亩山地带来勃勃生机。

当上“鸡司令”

“这100多亩的散养鸡场养有4000多只卢氏鸡。其中1200多只母鸡陆续开产,现在一天能收350多枚绿壳蛋。公鸡全部长成了,春节前能全部销完。”这个家庭农场场主耿军治高兴地说。

卢氏鸡绿壳蛋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卢氏鸡是河南省三大优良地方鸡种之一,体型俊俏、毛色艳丽、善于飞翔所产鸡蛋蛋壳呈绿色,在全国少见。2021年该县畜牧部门拿出10万元在县里3个家庭农场扶持“卢氏鸡保种”项目,其中免费给耿军治了1650只卢氏鸡种鸡,耿军治又自费购置了2400多只卢氏鸡鸡苗。

2021年12月下旬到现在,已有1/3的母鸡相继开产,公鸡也已长成,整个鸡场进入了收获时节。采访中,耿军治不时接到购买鸡蛋和公鸡的电话,还现场卖出了一批公鸡。

卢氏鸡适合小型散养,像耿军治这样大规模养殖成功确实可喜可贺。“梅花香自苦寒来。”耿军治是第一次养鸡,他在科学饲养上下了大功夫,在“队伍管理”上还真有一套呢!

耿军治说,养鸡一要避免生病,二要避免扎堆,三要避免啄肛。防病,除了要打四五种疫苗外,重点防治球虫病和呼吸道疾病,主要是善观察、早防治避免扎堆,主要是防止鸡被压死避免啄肛,避免“啄架”,有的养鸡场用“断喙”的办法,有的用给鸡“戴眼镜”的办法,而耿军治则把公鸡和母鸡在两个场地分开散养,晚上分别赶回两个500平方米的鸡舍,相当于“男女两个宿舍”。耿军治的妻子范琳娜风趣地说“鸡像人一样。公鸡场在山坡上边,母鸡场在山坡下边。一到回窝时要分开走,就这样,每次要么有几只公鸡落后,母鸡排成一圈围着不走要么是一些母鸡朝着公鸡跑来,公鸡隔着围栏叫个不停,像是有说不完的话。”

耿军治的家庭农场在村庄后两三公里的高坡上,符合发展养殖“三个500米”的环保规定,同时办好了设施农用地手续。最近耿军治又投资了近20万元,购置了一大批鸡笼,预定了5台孵雏机,利用山上原有废弃的几个场房,年后计划再养殖1.4万只卢氏鸡。

建设“花果山”

今年52岁的耿军治可真是不一般呢!早年就在卢氏县一家县直单位小车班当司机,后来辞职下海自己跑运输,又到浙江等地打过工,2013年4月流转了村民荒废的山地200余亩、荒坡200余亩,办起了家庭农场。

3年前,耿军治开始在山上发展果树。他到省农科院引进新品种,栽植了50多亩“蜂糖李”“国丰7号”等新品种李子树,栽植了10多亩“黄金蜜”桃树,道路两旁、田埂上则栽植上了大樱桃。2021年都开始挂果了,昔日群众荒废已久、杂草丛生的高山坡地变成了花果山。

“2021年春季,桃花红、李花白,远看灿若云霞,走近幽香阵阵。夏季丰收时节,初见硕果累累。感觉受的苦都值了。”耿军治说,“当年村民遗弃了这片山地,一是太偏远,二是没有水。”2016年开始的脱贫攻坚战给他带来了机遇,政府向山上修了900米水泥路,建设了提水工程,县里领导还协调供电公司往山顶架通了电。他修建了200立方米的蓄水池,实现了旱涝保收。可是好景不长,山下山涧里水源不稳定,时有时无。怎么办?耿军治翻山越岭到处寻找水源,最终在临近的大山顶上太平村找到了山泉,架设了7000米引水管道,实现了泉水自流,每天能引来140立方米水。知道水资源的宝贵后,耿军治自己投资、找来机械,开展了土地整治工程,把原先的一块块小片坡地整治成了梯田。然后,自己投资6万元全部铺设了地埋管,实现了“节水灌溉”,同时购置了“文丘里”施肥器,施用水溶肥,实现了“水肥一体化”。同时,通过积极争取扶持,硬化路已通到了山顶。为了改善整个祁寸湾村后山农业生产条件,镇里已经立项即将开工,将上山公路宽度再扩展1.5米。

“这里成了花果山。”耿军治说,“我在这里干了9年,还要再干下去。我是个农民,我热爱黄土地。虽然付出不少,但我情愿投资,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大地丰收是我的追求。”

采访中,记者感受到耿军治对农林产业的深深爱恋。山顶200多亩林坡,他连年造林栽上了柏树,追求的是生态效益。200多亩山地,在他手里实现了水、电、路全通,变成了省水、均匀,还可随时灌溉的良田。

“挣些钱都又投进去了。”他这几年在这个家庭农场投入了近200万元。他引进“商薯19”高产新品种,最多时曾经一年栽植100多亩红薯,每亩能产红薯5000斤,5斤红薯生产一斤粉条,这样算来亩产值达到了1万元。种植了80多亩苦参等中药材,种植了玉米等农作物。收获也不少,但是手里并没有落下钱,好在子女都已成家,他两口和岳父母成了家庭农场的主要劳动力,生产、收获、投入,循环往复、劳作不息。

成了“土专家”

耿军治是一个热爱钻研农业科技的人,也是热心“传帮带”服务群众的人。他被县里聘为“科技特派员”“特聘农技员”,分别指导、服务、推广县内文峪乡农业技术和全县中药材生产技术,期间还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

他率先在卢氏县引进、推广10多种良种、良法。卢氏县长期种植的红薯品种,多年未变,病害较多。他到河南省农科院引进“商薯19”新品种,亩产高、出粉率高、病害少,在全县逐步推广开来同时,鉴于红薯作物易发根茎线虫病,潜伏期为两年八个月,他就建议农民同一地块每三年种一次红薯,进行调茬,杜绝病害。他注重引进先进农机具,提高劳动效率,先后引进根茎收获机、自动清洗上料打粉机等农机具。

作为“科技特派员”“特聘农技员”,他每年宁可自己农场误些农时,也要深入所包乡镇指导农民生产,到田间地头举办培训班,每年培训农民上千人,手把手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尤其在连翘产业发展中,他根据多年研究实践,建议把连翘推广区域定在海拔700米以上同时根据洛河沿岸“倒春寒”天气易发的特点,建议政府部门及时组织农民采取“点火烟熏”的预防措施,扶持专业合作社购买“烟火”发生器,大规模地预防冻害。

采访耿军治,记者深深感受到在耿军治身上,有一种中国农民对土地特有的眷恋和热爱,对大地丰收的期待。他要把贫瘠的土地变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福山宝地,在希望的田野上,为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梦想,他依然挥洒汗水、执着前行。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