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蔬菜今年已经卖了1.2万余元,地里还有不少蔬菜能收获……”3月10日,四川省宣汉县大成镇三桥社区村民王清萍边说边打理自家地里的蔬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王清萍只是大成镇众多靠种植蔬菜走上致富路的一员。近年来,宣汉县大成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按照“1+3”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牛、蔬菜、玫瑰、药材产业,其中蔬菜种植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通过不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和规模,真正实现一片菜叶带活一方经济。
政府引导,发展“菜篮子”
“哈哈—哈哈—”走进三桥社区,只见一群村民正在蔬菜地里挥舞着菜刀收割大头菜。不一会儿,大头菜就堆成山,一阵喜获丰收的幸福笑声荡漾山间。
“你们好,蔬菜怎么发展得这么好呢?”听到记者的询问,一位穿着整洁的张大姐站起来,一边擦着汗,一边脱口而出:“还是政府引导得好噢!不然,我们还是守着一亩三分地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呀!”
“说得很好,一点都没有错噢!”一位大叔接过话茬子,如数珍宝,“我们政府点子办法多得很哟,通过宣传动员、政府引导、能人带动、典型引领、技术指导等措施,引导各村大力发展‘菜篮子’,还组织我们村干部到四川德阳广汉观摩学习榨菜产业经营呢!”
“那么多,你们不怕卖不出去吗?”记者反问,一位身着西装的廖大姐起身,盯着记者说,“你多虑了,我们政府引进了鸿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跟村民签订了种植合同,采取‘企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供种、统一技术,还订单回收噢!”
目前,该镇在三桥、锁辖、回龙等11个村(社区)重点规划、集中连片种植了10000亩,年产总量可达2万吨,预计年产值达0.6亿元,带动菜农户均增收6000余元。
盘活收入,美化“村面子”
漫步在三桥社区街道上,不由得眼前一亮,环境干净整洁,感觉十分清爽。
“噗嗤——”在街道上,不远处有一位身穿“黄”马甲的保洁员廖运菊,正在认真地清扫街边的垃圾。
“美化‘村面子’就是发展生产力!”随行的三桥社区总支部书记韩进说,“我村安排了3名保洁员,每人每月工资1000元,三人每年共付工资36000元。这笔费用,依靠什么支撑呢?那就是村集体经济收入。”
“过去,我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现在,通过村集体发展蔬菜,突破了村集体经济零收入。”说完,韩进书记便掐指算了一笔帐,“通过流转农民的土地,村集体种植大头菜50亩,亩产按3000元计算,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有15万余元,用来保障村办公阵地、基础设施、保洁员工资等方面的费用。”
在村集体的示范带动下,该村500余户村民积极发展蔬菜面积1500亩,预计年产值700万余元,现已收入250万余元。
产业富民,鼓起“钱袋子”
“你看,那边成串成串的儿菜铺满了整个田,那就是村民一年种出来的希望。”在回龙村一组,顺着随行镇党委副书记廖青英手势方向望去,只见村民邓均正在翻晒蔬菜。
“今年,我家种植儿菜2亩多,亩产量达2000公斤,现已收入1.5万余元。”来到村民廖军身边,他给我念起了产业致富“秘诀”,满脸洋溢着幸福笑容:“我家种的菜,一部分卖了获取现金,另一部分用来养猪,现存栏600多头,预计收入100万余元。今年,已出售200余头,收入30多万元。”
类似廖军一样尝到甜头的村民,在回龙村还有很多。据回龙村总支部书记杜芹仕介绍,该村幅员面积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68亩,发展蔬菜的面积达1000亩,预计年产值700多万元,带动200户600多人发家致富,菜农户均增收6000余元。
除了蔬菜助农增收外,还有通过整理的高标准基本农田86亩,水稻年产量可达5.1万公斤,年收入13万余元。“我们要让每一寸土地不断释放增产潜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和产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杜芹仕信心满满。
融合发展,过上“好日子”
“2018年,我在宣汉县城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套房,方便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回龙村村民廖军爽朗的笑声传出去很远,“家里除了有小车,还有一辆货车,以后还会添置东西。只要勤劳肯吃苦,日子只会越过越好!”
据杜芹仕书记介绍,该村现在80%以上的农户家里有小车,有的家庭还不止一辆;50%以上的村民在宣汉县城或者达州市购有住房,现在在我们村,小伙子娶媳妇,县城里有房子、家里有车子都快成标配了。
近年来,该镇以本土培育的“蜀宣花牛”品牌为引领,紧盯“全国现代农业园区、全国牛业产业强镇、全省乡村振兴高地”三大目标定位,紧扣“万头牛、万亩草、万亩花”发展目标,通过“1+3”产业、旅游融合发展,闯出“鲜花插在牛粪上”乡村振兴的别样路径,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在这个时代的大舞台上,在神州广袤的田野上,大成镇每一位生活其中的菜农都撸起袖子加油干,以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实践,创造属于自己的美丽家园,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