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海南知名侨乡文昌市加美村,繁茂的古树、干净的村道、整齐的琼北民居、常年栖息各种鸟类的红树林……初夏时节,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尽收眼底。
这样的美丽乡村似珍珠散落在海南各地。记者近日漫步其中,感受当地巧用农旅融合、产业赋能等“妙招”推进乡村振兴。
农旅融合,让侨乡古村落走上“逆袭之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农田生产效益低,弃荒现象严重,加美村曾是“脏、乱、差”贫困村。
在外务工的邢诒静返乡,带领村干部调整发展思路,发展乡村旅游。村里聘请专业团队,根据当地田园风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量身定制,进行整村规划设计,并依托1000多亩原生态的红树林资源,建起乡村旅游驿站。
邢诒静说,村民和侨胞纷纷为家乡建设献计献力。村民致富带头人邢福前兄弟将两间老宅提供给村集体公司,打造颇具艺术范儿的“星斗居”民宿,成为集民宿、餐饮、露营、度假等为一体的农旅休闲“网红打卡点”。
图为4月15日拍摄的白土村村民房屋,具有浓厚的琼北民居风格。中新社记者骆云飞摄
三把“利器”,让侨乡偏远村踏上富裕之路。
白土村曾是文昌落后村落,早前村里不通公路,以致有“嫁女不嫁白土村”之说。此后,白土村靠着“村务民主协商会”“土地、物力、人力三统一”“异地调整入市交易”这三把“利器”实现蜕变。
2015年,受益于文昌航天发射场建设和月亮湾新规划,白土村迎来新机遇。该村置换整合村内原本零星分散、无利用价值的5宗建设用地共25亩,率先在海南省内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异地调整入市交易,获益1500万元(人民币,下同)。
村民养殖黑山羊、小黄牛、文昌鸡等家畜,种植西瓜、辣椒等作物,收入稳定增长。村党支部书记邢福旺介绍,2017年,白土村投入资金种植1300亩椰林园。据测算,椰树全部成熟挂果后,每年预计可为村集体带来300万元收入。
图为4月15日拍摄的茂园村“文化扶贫”的重要平台——“乡贤课堂”。中新社记者骆云飞摄
产业赋能,让侨乡“空壳村”转型“实业村”。
此前,万宁市和乐镇六连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微薄。2021年,该村采取“企业+村集体”的合作模式,引进企业发展集鸭蛋加工、粽子加工和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项目。
返乡创业青年莫泽锦与六连村合作,其开设的食品加工厂今年2月投产运营,如今已推出“六连红”跑海鸭蛋、“莫小粽”和乐粽子等特色产品,并通过电子销售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新职业不断涌现,职业经理人是其中之一。
陵水位于海南岛东南部,光热条件优越,辖下本号镇盛产火龙果、百香果、荔枝等热带特色作物及豇豆、线椒等农作物。
干销售出身的余泉祥是本号镇什巴村火龙果产业基地聘请的职业经理人。“什巴村基地共有201亩,在成片种火龙果和燕窝果之前,这里是零散的水田,有些还处于撂荒状态。”余泉祥称,循着“村集体公司联营+基地+农户+职业经理人”的运营模式,基地首批火龙果今年2月顺利上市,预计2022年全年产量约120万斤,销售额近400万元。
随着职业经理人与当地热带特色农业不断发生“化学反应”,相关作物逐步形成村级特色产业,地方生态资源也朝着资产化与产业化健康发展。
余泉祥说,基地计划和本号镇其他约500亩村级火龙果产业基地联合运作,打造自有品牌。